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异同 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要理解这六句话,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其一,“则”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只有……才能……”,不能理解为“只要……就能……”。其二,通过这六句话要说明为什么圣人为天下牧要那样做,所以这几句话的理解应该能对为人处事有指导意义。其三,即使按“只有……才能……”解释,也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出现,以“枉则正”为例,枉是弯曲的意思,如果解释为只有弯曲才能向正直发展肯定有问题,从字面解释没错,不弯曲怎么可能向正直转变呢?但是从为人处事的角度考虑,总不能要做好人,先从做坏人起步,先杀人放火,然后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这样解释肯定是有问题的。

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异同 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二十三章(1)

历代注家多喜欢以庄子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来解释“曲则全”,但是我总觉得这种理解不准确,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老子与庄子所写文章的既定阅读对象是不同的。老子文章的阅读对象是领导者,而庄子文章的阅读对象则宽泛得多,而且《老子》更像领导艺术大全,而《庄子》则更象是个人哲学思想散文集。在我看来,对于领导者而言,“曲则全”与后文的“不自视故彰”是对应的。上一章讲过,我认为“自视者”应该理解为过于自私的人,领导者过于自私,只考虑个人的得失,往往会因一隅而失全局,这种人缺少的就是大局观,通俗点讲就是小家子气太重,不大气。放下个人的利益得失,好象是委屈了自已,但是结果却是成就了全局,这才是我认为对“曲则全”的正确理解。

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异同 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二十三章(2)

“枉则正”在我看来则与后文中的“不自见故明”相对应。“枉”本义是弯曲的。后引申指绕弯,也指不正直,不正派。《论语》“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中的“枉”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枉”应该怎么理解呢?正确有效的管理措施往往需要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对于领导者而言就需要从善如流,这就是“枉”,固执己见就是老子认为的“直”。所以老子会说“枉则正”,而不是“枉则直”。王本这句话确是“枉则直”,只能说后人对老子原文理解不到位,想当然地改为了“直”。河上公对于这句话的注释我认为非常到位,“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如果把最后“直”改为“正”就更准确了。所以“枉则正”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屈已而伸人,久久自得正也”。

“洼则盈”,地面洼下,才有了容纳水的空间。领导者则需要容人之量,谦虚谨慎,才能让有德有才之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才能海纳百川,成他人难成之事。这不就是“不自伐故有功”吗?

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异同 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二十三章(3)

“敝则新”顺理成章就应该与“弗矜故能长”相对应,但是历代的注解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河上公的注释与我的想法最接近,“敝则新,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意思就是所谓“敝则新”,就是自己用破旧的东西,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用,这样天下人就会敬重你,时间久了,你自己也会得到更新。说实话我觉得这种解释太过直白,有点扯。至于解释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之类的则更没有边了。在我看来“敝”是破旧的意思没错,但对于领导者来说应该怎样对待“敝”呢?即不应该因循守旧,也不应该罔顾传统。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旧俗,甚至是自己的不足,才能走上正确的创新之路,这才是改革的正确思路。只有这种管理思路才能确保长久地延续和发展下去。“自矜者”的特点是什么?不就是妄自尊大,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知“敝”又如何知“新”呢,这种领导者,如何能长久,又如何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呢?

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的异同 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二十三章(4)

“少则得,多则惑”则可以说是前面几句的总结与概括。少一些个人利益的纠结,少一些固执已见,少一些妄自尊大,也许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过多的私欲,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处事不清,待人不明,这不就是“多则惑”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