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意味着什么(破解清帝退位诏书的背后)

清帝退位诏书意味着什么(破解清帝退位诏书的背后)(1)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帝退位,堪称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912年2月12日,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

由于当时溥仪年仅六岁,由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退位诏书张謇由起草。内容如下:

清帝退位诏书意味着什么(破解清帝退位诏书的背后)(2)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份诏书看起来简单,然而影响深远,尤其强调五族共和,保证了和平退位。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先秦时代。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对于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后来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所以说,这一份退位诏书内容,意义非同一般,不应该简单的被忽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