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推拿主创(来自于李安导演细腻的思考)

影片一开始就刻画了中西文化直接的差异影片的人物设计就直接将两种矛盾突显出来,一个是中国传统老人而另一个典型西方妻子再加上两代人的隔阂直接呈现出家庭的现状。而在这之间协调矛盾的碰撞的自然是儿子。夹在矛盾之间的协调点的儿子,一边是自己的爱人,一边是对自己的的父亲。他努力做好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伴侣,不同角色间的切换更加突显了矛盾冲突的效果。老头子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的只有你。而这种状况不止在影中那种种环境下,更普遍存在于我们许多中国家庭。

电影推拿主创(来自于李安导演细腻的思考)(1)

李安是通过电影描写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虽然这是快30年前的片子了,但现在的矛盾依然丝毫不减),而且可以遇见的是这种问题会长期存在,而当这种复杂且现实的矛盾出现时,我们无论处于那个角色,都应该思考怎样面对和选择。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只有积极换位思考理解万岁才能尽量减少冲突和情感消耗。当然在无论从道德和情感上来看这种矛盾点的优势会向老人方倾斜,影片中故事也是这样发展的。作为观众也同情心的作用,对老人感到惋惜。然而戏剧冲突的另一方的儿媳妇,也因为矛盾突出点发生了争吵,这种影响也会影响他们本来的婚姻生活,儿子和媳妇也是牺牲者。我们作为一个观众会先入为主的带入到一个人物当中,以自我的价值获取作为评判人物的做法。而我们当回到现实中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会面临诸如此类的问题。

电影推拿主创(来自于李安导演细腻的思考)(2)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想要完全避免或解决这种矛盾是不可能的,但是处于矛盾的双方如果能尽量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许多麻烦可能不会发生,就算是发生了也能最大化的减少感情消耗。而基于两种立场的儿子(也是我观影带入中的角色),面对两方都不妥协的立场扮演了一个中和缓冲点,但必然不能长久,而这种无奈他自己也必然会崩溃。影片的发展其实是朝着老人妥协发展的,如果理解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的话,那么不选择解决也是一种不得不的方法。

电影推拿主创(来自于李安导演细腻的思考)(3)

影片中老太太坐在石梯上哭泣那一幕最为心酸,不断重复地说:“嫌我老了,没用了。”每个人也是从矛盾的一边慢慢走向矛盾的另一边,这是长大和变老的过程,很无奈,很心酸也很现实。选择退出以逃避的形式远离矛盾纷争,为了维系矛盾的和谐,让一切关系在激化前在缓和下来安慰的向前生活,对于老人自己来说可能是觉得能发挥自己最后的作用让儿女更好的生活,慢慢落叶归根。而这种方法令人心酸,而儿女也会惭愧。电影也是让我们思考如果双方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对于个人价值的固执,多一些变通那么有可能会是一个合家欢的结局。柴米油盐会使生活变得平淡,但也是生活下去的重要源动力,做到这些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又何其难呢?这种优秀作品也是对我们的启发教育我们要尽量做到理解和包容。

电影推拿主创(来自于李安导演细腻的思考)(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