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1)

四种隐藏的归因,谁都不该被责怪 | 沟通困境 第十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159篇推文。

全文共3206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2)

1 引言

小杰和阿丽是一对结婚四个月的新婚夫妇,他们也面临着一个沟通困境。

阿丽平常上班很忙,主要是小杰负责家务,小杰最近一直在抱怨。

比如:

谁的家务做的更多?
在和丈母娘的矛盾中阿丽没站在他这边。
今年阿丽的年终奖到底该存起来还是添置家电。

这样的抱怨越来越频繁,阿丽终于忍不住了,

“好了!我现在不想和你聊这些事儿!”

然后她摔门而去。

可想而知,小杰非常伤心,他觉得仿佛婚姻中只留下了他自己独自面对所有问题。

他跟朋友说,

“阿丽从不考虑我的感受,任何事情她都不会跟我站在一起。”

对此,小杰也越来越沮丧,似乎他们两个之间已经没法就任何一个问题进行沟通,哪怕只是简单的说出来。

然而,同时小丽也和她姐姐倾诉,

“阿杰快把我逼疯了!所有屁大的事儿都让你感觉天要塌了,所有的事儿都必须马上聊清楚,他丝毫不体会我的感受,也不知道考虑谈话的时机是不是对。你说那天都已经半夜了,我第二天还要给董事会做报告,然后他还揪着问我,今天家里放抽屉的一百块钱不见了是怎么回事?”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3)

2 有四种隐蔽的归因

业报,有业因,致报果。

桔梗已经用了两篇文章的篇幅介绍了“业报”思维,旨在让我们在沟通困境中,理解“责怪”思维的坏处,理解在一个复杂的过错结果下,任何一方都或多或少的对这个错误做出了“贡献”,所以请尝试放下“归责”,思考“归因”,和对方一起,共同商讨以后如何避免这个错误,如何做的更好。

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想要做到可并不容易,没错,我说的就是如何找到归因并不容易。

有的时候,我就是不觉得这件事儿里我自己有什么错啊?

的确,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别着急,经常用“业报”思维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你会越来越容易掌握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因”。

有四种很隐蔽的“归因”,是很常见却很容易被人忽略。

3 第一种,错综复杂的交织后果

来看文首的故事。

当阿杰和小丽冷静的坐下来,把事情说清楚,他们才发现,各自的“归因”其实非常错综复杂,眼前的困境是他们各自的复杂背景交织在一起的后果。

其实,他们各自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他们各自的性格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阿杰的妈妈喜欢喝酒,而且这个习惯越来越严重,阿杰是家里唯一一个愿意去直面这个问题的人,他的爸爸和姐姐都只是避之不谈,似乎就是下意识地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她会戒掉的,然而情况却事与愿违,等到家人觉得妈妈的酗酒问题已经很严重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可能就是这个原因,阿杰从小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任何小问题,他都觉得应该尽早提出来,否则会酿成大祸。

再来看小丽,她从小的家庭环境又是一种情况。她有个哥哥,生下来就是弱智儿童,所以整个家里父母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照顾她哥哥身上。小丽很爱她的哥哥,但仍然,整个家庭都长期处在殚精竭虑的情绪中,这让小丽很小就知道不要因为一些自己身上的小事来麻烦大人。

所以,情况很明显,阿杰和小丽的世界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于是,最终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眼前的这个困境,也就是,

阿杰试图要讨论每一件事,而小丽试图逃避。

当他们用“责怪”思维考虑问题的时候,阿杰认为是小丽的错,因为,

小丽什么都不支持,也不在乎他的感受。

小丽认为是阿杰的错,因为,

阿杰快把她逼疯了,所有小事都当天大的事儿来看。

如果让我们用“业报”思维来考虑问题,两个人从小形成的世界观促成了各自看待问题的“归因”,这就不再是任何一个人的错,也怪不得两个人会打的不可开交,此时,两个人之间关系改善的契机自然就形成了。

其实这个错误的“归因”来自于一个简单的恶性循环,在这个复杂交织的循环里,没有任何一方是应该被责怪的。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4)

4 第二种,自动的角色代入

第二种很难找到的归因,来自于我们不自觉的角色代入感。

啥意思?

大宝今年六岁,在他家里,所有人的关系似乎就在一个循环中永远维持下去。

大宝这个岁数很淘气,没多一会儿就会搞出点事情惹大人生气,比如,去捞鱼缸里的金鱼,弄得一身是水;爬到书架上,摔下来;不停地敲碗筷,弄出很大声响等等。此时,大宝妈妈就会对大宝爸爸喊一声,

哎,孩他爸,你倒是管一管啊!

大宝爸爸只得放下手中的报纸,冲孩子大吼一声,

死孩子,再淘气,看我不揍你!

当然,大宝听到爸爸凶他后,会跳起来,还会大哭,这个时候,大宝妈妈只好来哄孩子,一边又骂回大宝爸爸,

那也不用这么凶啊?

大宝爸爸接下来只能叹口气,坐下来继续看报纸。

就这样过了几分钟,大宝又淘气闹出点事情,同样的模式会继续发生下去,乐此不疲。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其实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无爱的家庭。事实上,大宝这个家正像我们大多数家庭一样,用的是一种“并不理想”的方式在表达关爱。更重要的是,这个方式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让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找到了对应的角色,并能维持这个动态平衡持续下去。

有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都找到了问题的归因,但如果不共同加以努力,共同做出牺牲去改变,那么这个系统的归因仍然不会改变,仍然会延续之前的问题。

正像大宝的家里,大宝的父母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改善家庭的沟通环境,然而这一切在大家的意愿和角色意识都懒于改变的前提下,根本不会成真。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5)

就好比在一个公司里,大家已经习惯于一种墨守成规的角色代入模式:

上级制定策略,下级服从执行。

这个模式就像大宝家庭里的动态模式,即使公司已经出了问题,也有人意识到了,公司老旧的管理模式有着问题,但如果大家都还是守着这个角色代入感不变,这个系统错误的归因也不会被改善。

5 第三种,“无记”不作为

“业因”在佛学中,指的是善、不善、不记三种行为。意思是,善的行为,不算是善的行为,以及不作为。

在定位“归因”的困难上,最普遍的情况,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情况,就是无记,不作为,也就是“逃避”。

在我们身上,有太多的问题,我们就是不愿意去理会,刻意去逃避,不去面对,明知这样下去不好,我们在心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沉默。

在你离婚前,你的前夫在过去的两年里,没有一次去接孩子是准时的,可你从来没有跟他提过这个事,哪怕一次。
从你四年前来到这个公司,你的直属老板每次对你破口大骂的时候从没有在意过你的自尊,而你也从来没有跟他说出你的感受,哪怕一次。
你是一个部门经理,你的一个下属员工的能力和表现都差强人意,辞退他其实也不为过。但这个员工过去几年的考评,你给的都是“满意”。为什么?一部分原因,你觉得给差评的话,实在要增加很多文档的工作。但更多的原因,是你害怕这样做会导致这个员工来跟你吵架,这个员工不是一个善茬,牙尖嘴利,十分难缠,于是你恐惧于去面对这样一个困难的沟通,于是你主动逃避。

还有一种逃避的形式,那就是你会去找个第三方来抱怨,虽然看上去你没有沉默,但这样做却让第三方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第三方没法代表你沟通,就算他们去尝试代替你来和对方沟通,这反而给对方一个错觉,那就是,“原来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你根本没法当面和他讲的地步。”

当然,遇到问题去找朋友倾诉,这是一个不同的情形,不同之处在于,你并不是逃避,而是主动去面对。

6 第四种,不易接近

一面是你自己避之不谈,另一面就是你让人无法接近。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就是让别人觉得对什么事都毫不关心,或者难以捉摸,或者脾气暴躁,或者尖酸刻薄,或者斤斤计较,或者凡事都争论不休,或者甚至对人极不友好,那么你就是这种让人很难接近的人。

当然,你本质上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性格,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而如果你的沟通困境中,让对方就是有这种感觉,那么你的对话绝对不可能轻松,更不用说,去好好和对方找到一个错误的所有“归因”了。

7 小结

有两个很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到我们,找到归因。

一个叫做“角色互换”。

问问你自己,“如果我是对方,我会认为我在这件事儿上有什么责任吗?”

另一个叫做“第三方视角看待问题”。

退一步,从事情中,把自己抽离出来,把自己变成一个第三方来看待一个两方的问题。假设你是被请来做咨询的人,是帮忙来协调的朋友,那么从一个中立的、无偏袒的立场来看,双方各自在这件事上的归因是什么?

如果你做不到抽离自己,不妨就请一个朋友来帮忙;当你的朋友说出了一些让你很惊讶的观点,先不要着急否定他,而是仔细想一想他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别急,改善沟通困境,我们仍在继续!

请持续关注“谈判思维”!

-

-

“沟通困境 第十一篇” 待续

--- 桔梗

面对失败或成功时的归因方式(四种隐藏的归因)(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