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代的汜水关在哪里(开封陈留是帝喾)

4、帝喾古莘国“景亳”之都在开封古陈留。

据唐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岁星,一曰应星,一曰经星,一曰纪星。”又记载:“今按:此纪唯言德星,则德星,岁星也。岁星所在有福,故曰德星也。”[36]古人认为,帝喾有“景星”之象,故以“景星”,即“木星仁德”为帝,在位七十年,成功缔造了一个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所以,元代易学家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记载:“帝喾高辛氏,姬姓,黄帝曾孙,玄嚣之孙,蟜极之子。以木德王,都亳。生而神异,自言其名,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37]。“郁郁”之色,为树木丛生、青翠茂盛的仁德青色;“嶷嶷”之德,为仪表魁梧、品德高峻的九嶷山德。而“都亳”,本在父系中央黄帝、玄嚣出生的开封“青丘”、“大梁”之地,也是帝喾在古莘国“执中”天下的基础。

帝喾木德象形的东方“景星”,是汉族民间尊奉和信仰的重要星宿之一。在道教易学中属于“五帝”、“五星君”之一,名号为“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全称为“东方木德岁星重华星君”;在地形中为开封古莘国之都“景亳”,也称“商亳”、“汤亳”、“商丘”、“商山”,为后人契、尧、舜、夏杼六世、商汤等所传承。帝舜“鸣条”、“苍梧”、“九嶷”文化均由此发源而来。

由于开封古陈留“鸣条”,与帝喾“景亳”之都同在一地,古人也把“景亳”之“亳”与“鸣条”、“陈留”等同看待。为此,唐朝政治家魏徵《隋史·列传第三十四》引汉代易学著作《稽览图》记载:“太平时,阴阳和合,风雨咸同,海内不偏,地有阻险,故风有迟疾。虽太平之政,犹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鸣条,故欲风于亳。亳者,陈留也。”又记载:“校考众事,太平主出于亳州陈留之地,皆如所言”。[38]“条风”起于鸣条、陈留之“亳”,是后人对“太平主”帝喾、商汤仁义“木德”的颂扬和期盼,也是古人对帝喾古莘国“亳都”在“陈留”、“鸣条”一带的地理依据和文化认同。

商朝时代的汜水关在哪里(开封陈留是帝喾)(1)

古平丘北部发现的“商汤夏桀鸣条之战旧址”碑图

帝喾以太极五行的东方“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古人把居住“陈留”、“鸣条”和“景亳”的帝喾,视为“太平主”、“盛世主”,是东方木之精华的象征,色青苍,具有仁厚之德,居太极四象青龙之位,就像天上“木星”、“景星”、“岁星”、“德星”一样。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写诗《帝喾赞》称赞说:“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帝世,无宁天地,神圣灵察,教弭四海,明并日月。”[39]

陈留是曹操起兵的地方。曹植曾在陈留、小黄之地任雍丘(杞县)王、陈留王,对帝喾在古陈留、古杞国一带的历史功德耳闻目睹,也受当地民间文化影响很大,所以才会写下如此符合开封帝喾历史的赞美诗篇。而祥符区杜良东辛庄一带的帝喾“亳都”,正是开封东部、太极四象中的“青、木”之地,与古人史典记载的地理方位相吻合。

帝喾所代表的“景星”、“景亳”,与开封东北方的“风不鸣条”同地,都是太平、和谐、吉祥和盛世的象征。汉代思想家董仲舒 《雨雹对》认为:“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40]“开甲散萌”,是指种子破壳萌发的春季。一旦此地出现风号雨泣的“鸣条”现象,就意味着自然气候异常、农耕生产灾害、社会分配不公、天下人心动乱、氏族爆发战争。夏王桀时期,虐政淫荒,农耕废弃、食不果腹,百官和百姓们苦不堪言,宁愿与夏桀一起毁灭。于是,一场“鸣条之战”再所难免。为此,三国著名政治家曹丕《秋胡行·之一》记载:“鸣条之役,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41]三国著名文学家曹植《橘赋》也记载:“颺鸣条以流响,希越鸟之来栖。商汤大获全胜,夏桀大败南逃,死于南巢,夏朝由此灭亡。”[42]

据开封人文地理调查,古陈留有两处帝喾古莘国“都亳”:一处在祥符区陈留镇东五里辛庄。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引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记载:“古莘国在汴州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是也”。[43]辛庄西部约3里处,是伏羲肇始八卦河图之地,现称“河图庄”,是“祥符”文化的发源地;一处在祥符区杜良乡东莘庄。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汴州陈留县古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也,此即汤妃所生之国,伊尹耕于是野者也。”[44]

两处“古莘国”地理位置之所以变动,本是开封历史上多受洪水灾害迁徙的结果。陈留两个“古莘国”,均在杞县颛顼帝都“高阳”北部约15—35公里之间,与黄帝帝都开封北部的轩辕丘(楼)、炎帝帝都杞县“空桑”,都具有历史、地理和文化上的继承性。

二、帝喾在开封“古莘国”娶四妃生四子。

帝喾在陈留古莘国一带居住、称帝、建都和成婚,娶有四妃并生下四个儿子,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汉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喾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简翟(狄),生卨(契);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45]下面就将帝喾四妃、四子出生地和历史情况简述如下:

商朝时代的汜水关在哪里(开封陈留是帝喾)(2)

姜嫄踏大人足迹生后稷图

1、元妃有邰氏姜嫄及子后稷。

帝喾元妃为有邰氏姜嫄,居住之地在古代“燕(匽)”,后称“南燕国”,上古时期可称作“兖”、“奄”、“弇”、“偃”、“崦嵫”、“燕然”等,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四十五里处,小地名“城上”,原称“匽国”,应为上古九州之一“雍州”和商代“偃”、西周“偃师”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是黄帝“胙土封氏”之地,故今有“胙城”地名延续。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解释:“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46]。南燕国发祥于帝喾出生的“灉水”、“浚水”上游,始祖姞伯鯈是轩辕黄帝之后吉光的后裔,建立于陶唐氏尧帝时期。

商朝时代的汜水关在哪里(开封陈留是帝喾)(3)

上古“奄” 地位置图

据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将领“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47]这就告诉我们,南燕国最早是帝喾和元妃有邰氏姜嫄、儿子后稷和元妃姞的居住地。尧、舜时期,姜嫄儿子后稷为掌管农业的官“农正”,在“浚水”流域发展稻谷生产,至今原阳、中牟、开封、封丘、兰考一线仍延续着种植稻谷的习俗。

到了夏王杼时期,六代夏王建都开封古陈留“老丘”(今祥符县杜良乡国都里一带)约217年。据战国大梁编撰《竹书纪年》记载:“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五年,自原迁于老丘......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48]。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记载:老丘城“在陈留县北45里”[49]。到了夏王廑时期,夏都向北迁徙到河南汤阴“西河”(今汤阴菜园镇西河村一带),后称“邶国”,是一个地理方位名称。

孔甲时期,夏王朝德衰,诸侯叛离,致使朝纲大乱。不窋失官后率部族逃奔甘肃庆阳一带,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商代末期,发展成为姬亶(周太王)、姬季历(周王季)、姬昌(周文王)的“西伯国”,最终灭商建周,迁徙东都雒邑(今为洛阳),回归了先祖黄帝、帝喾、后稷的中原故土。(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