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

文/记者 巩悦悦 片/高广超 王凯

8月24日下午,在真实记录下李振华和学生们的重聚场景后,我们返回振华事迹展览馆补拍视频。为了不打扰老人,我们此行没向任何人吱声,在展览馆门口支起设备就开始航拍、特写。

大约过了近半个小时,李振华的学生张文强和往常一样推着自行车来给老人做饭,车筐里还装着两个大甘蓝。当时太阳正要落山,看到我们又出现在这里,他很惊讶,我立马小跑上前告诉张老师:千万不要告诉李老师,我们不好意思再打扰他老人家了。

在我的百般“央求”之下,张老师决定帮我的忙。

又过了十几分钟,李振华走出门外,他有些好奇我们来了为啥不说一声。原来,他无意中瞥见了盘旋在半空的飞机,就问张文强谁在外面拍照。刚开始张老师还想替我们隐瞒,后来实在是瞒不住了,才坦白“巩老师他们正在拍照”。李老师一听赶紧推门出来。

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1)

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2)

见面后,他笑着“责怪”我们来了不说声。我赶忙说:您已经劳累大半天了,实在不好意思再来打扰。

一番寒暄之后,我静静观察起了眼前这位老人。和平时出现在镜头里的着装不同,生活当中的李振华没穿那件洗得泛白的蓝衬衫,而是单穿了衬衫里头的灰色短袖,这让他看起来格外瘦削。说实话,采访老人少说也有四五次了,我还是头一次看到他的这一面,心里顿时有些心疼。

在我心里,生活中的他就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就像对待他的学生们一样,也关心照顾着我和同事们,他会关切地问我们吃了没,热情地邀请挽留我们。他说:“你们做新闻角度立意新,还很尊重人,我很受感动”,他甚至还说“要向你们学习”。每次和老人见面,我脸上从来都挂着满满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被温暖和鼓舞过的灿烂的笑。

李振华在外是众人皆知的“大山里的布鞋校长”,在家则是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他住在振华事迹展览馆门头一间六七十平米的小屋里,这间小屋也见证了他和学生们的师生情谊。

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3)

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4)

和一年前初次见面时一样,老人的一日三餐仍然是最简单不过的萝卜面条、蒸南瓜和咸菜条。这些菜是住在农村的学生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专门种了给他送来的。担心老人闷得慌,有学生就专程从山上逮了只蝈蝈儿陪伴他。

和李老师聊天的功夫,蝈蝈就又扯着嗓子拖起了长音……听到喊叫,李振华总会来上一句:听,妖怪又开始叫咯!“妖怪”,是他给蝈蝈儿起的名。

白天时间几乎从不属于李振华,因为他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和企事业单位等大小团队,有时他是在道德讲堂上开课,有时是在看望孤寡老人和帮扶困难孩子的路上,有时则在接听一通通来自省内外青少年的来电咨询……只有到了夜幕低垂,一支支到访团队都离开了,手头事情也都处理完了,李振华才能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

计步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议程。

当天下午,他边从右侧裤口袋里缓慢掏出一块灰黑色计步器,边向我解释道:“为了让身体健康,我每天都锻炼,一天走7000步。”

使劲摁亮了计步器,一看才走了4013步,老人不满足。他告诉我们:饭后还要继续走,要一直走到7000步。身体健康了才能多活一天。多活一天,就能多做一天的事情。

听完老人这番话,我心里很受感动,觉得内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击打了一下。

李振华事迹(生活中的李振华)(5)

为了不打扰老人休息,我边和李老师拉着家常往校门口的方向走,一边又催促着广超、王凯两位同事抓点紧,收拾完设备赶快走。可他们却“死乞白赖”想多听老人说会儿话。这让我既生气,又有点能够理解他们。

临走,老人挽留我们吃饭。看我态度坚决,老人也就不再强留,只好一直送我们到大门口。他指给我们路的方向,并目送我们远去。走在路上,三人都没有回头,怕目光碰触到的刹那,有种叫作感动的东西从眼眶里落下。

等过了桥洞子,当再也看不到李老师的时候,三人不由自主发出一阵感慨:真羡慕李老师的学生们,假如小时候也能遇到李老师,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否也会变化,现在是不是也成为了一名教师?

谈笑间,我们已经走了好远好远,直到李振华居住的小屋再也望不见。即便淡出了视野,老人的坚毅眼神、慈祥面容,甚至是从他口中讲出来的话,传递到我的心里,都已经像有一种温暖的力量注入,会让你更愿意相信和拥抱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善良。

李振华就像是一本书,使我内心变得充盈起来。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