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与唐僧有什么关系(观音为何专给唐僧找三个犯过错的徒弟)

(蜗牛看西游系列第29期)文/牵着蜗牛散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观音与唐僧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观音与唐僧有什么关系(观音为何专给唐僧找三个犯过错的徒弟)

观音与唐僧有什么关系

(蜗牛看西游系列第29期)

文/牵着蜗牛散步

前段时间,樊登老师讲西游的一段视频流传很广,讲的非常精彩,不过如果较真,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还是有失偏颇。

他说《西游记》讲的是一个人修佛的过程,这个说法其实不准确,西游讲的是修心,不是修佛。修佛仅指佛门弟子,修心涵盖普通大众。

他着重指出,西游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都不存在,他们分别是唐僧的心、唐僧的欲望、唐僧的理性和逻辑,唐僧的意志。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为何?请看我后面的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愿与樊老师共勉。)

此外,他提到的沙僧挑担子,孙悟空求佛祖把紧箍圈取下来这些细节,只是86版电视中的内容,与原著是不相符的。原著中,挑担的是八戒;取经成功后,孙悟空不是求佛祖而是求唐僧取下紧箍圈。

本期,蜗牛就樊老师提到的一些内容,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唐僧三个徒弟究竟存不存在,代表什么,有什么特殊寓意。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如来和观音钦定的取经天团,居然没有一个“好人”,全是一帮“罪犯”!

孙悟空不用说,抢了东海龙王的棒子,划了地府阎王的簿子,摘了王母娘娘的桃子,推倒了太上老君的炉子,两次大闹天宫,搞得天庭鸡犬不宁。

最后,玉帝请来如来,一个巴掌把他压在五行山下,整整关了五百年。

猪八戒呢,在蟠桃会上喝了几瓶烧酒,差点把嫦娥扑倒;接着又犯了损害公物罪,拱倒了天庭的斗牛宫,吃了王母的灵芝菜。

本来是要被砍脑壳的,幸亏太白金星求情,打了两千锤,扔到凡间当猪。

沙僧的犯罪档案最模糊。在往期文章中,蜗牛给大家分析过,他绝不可能失手打烂玻璃杯这么简单,应该是嫌分的蟠桃太小,配不上他的功劳,才大发雷霆,摔了杯子以示不满。

沙僧也是要被砍脑壳的,幸亏赤脚大仙求情,打了八百锤,流放到荒无人烟的流沙河,只得把路过的取经人抓来当点心。

小白龙呢,烧了宫里明珠,应该是损害公物罪,却偏被老父亲以忤逆之罪告到天庭。玉帝判了他死刑,却不马上弄死他,而将他吊起来示威三日(向谁示威呢),后经观音求情,玉帝答应让他驮唐僧去取经。

不仅徒弟们个个是罪犯,就连师父也是一名犯了过错的人。只不过,唐僧犯的错读书人基本都犯过,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坐在下面打瞌睡开飞机。作为师父兼灵山扛把子的如来,肯定是不能容忍的。

如来一生气,就把他摁回大唐重新转世。不过,取经成功后,也没亏待他,让他成了旃檀功德佛。

大家想过没有,如来和观音安排取经人,为何不用历史清白的“好人”,偏要用犯过错的“坏人”呢?

要知道,取经可是一件拯救三界、功在万代的大事啊!对取经人必须严格审核,如果放在近代,那可是祖宗十八代都要翻个遍,必须找不出一个污点,才会让你接单。唐僧师徒?对不起,第一关就全军覆没了。

难道,西天缺人才,矮子里拔将军,才把他们找来?当然不是,取经路上就有好几个根红苗正的人愿意去取经。比如黄眉老佛爷、六耳猕猴等。

或者如来和观音有受虐倾向,喜欢给自己添麻烦,通过改造罪犯来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当然不可能,他们的威信何需证明,再说三界犯过错的大神多得很,何必偏挑这几货?

真正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取经过程越艰难,越能体现经书的珍贵,得到的人才越珍惜。

在原著第八回,如来这样告诉众徒——

“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

不得不说,如来虽然高居庙堂之高,但对普通大众心理的把握却非常准。他深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珍惜,如果一顿饭功夫就把经书送过去,东土大众肯定“捡来的娃儿当球踢”,明天就扔到村东头厕所了。

其次,传播给大众的东西,一定要大众去传播。

经书是教化普通大众的,如果几个肥头大耳、油光水滑的大和尚去送经,换着你,你能相信这经书对你有帮助吗?肯定早把他们当骗子撵出家门了。

唐僧师徒个个都是罪犯,除师父好点外,其它几个比社会最底层的人还惨,他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来的经,肯定大众在心里上愿意接受得多。叫花鸡、火锅等,不就是从江湖走入庙堂的吗?

第三,如来需要给普通大众树典型。

上文也说了,唐僧几个徒弟从严格意义来讲,都是罪犯,都还没过刑期,观音找他们时,也指出是“将功赎罪”。最后,他们通过取经、传经,从罪犯变成佛变成菩萨,这对大众是个有效的典型激励。

从事过行业的朋友都清楚,三番五次就会找媒体炒作一些新闻,比如卖菜大妈用最后两块钱买了一张,结果中了五百万;有人买了不知扔在哪里,结果中了一千多万领不了……读者忍不住就会想,我比他运气好、身份高,他们都能中,我肯定也能中,然后拼命去买。

如果你宣传马云花2元中了500万,你看大众还去买不?

可见,如来和观音,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管理者。经常读蜗牛文章的读者就知道,《西游记》不仅讲修心,也讲了很多官场之道、管理之道、相处之道。以上仅是其中一例。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的原型是玄奘取经故事,后经过几百年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工创造,才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哪些人参与了创作呢?首先当然是玄奘的弟子和信徒们。比如《大唐西域记》的辩机和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慧立、 彦悰等。

既然是玄奘信众写的,为何又出现了很多贬佛的内容呢?比如收钱才传经、金池长老谋财害命等。这其实一些道家信众也参与了创作。在清朝时,残梦道人澹漪子甚至认为此书批判佛教,宣扬道家思想的,并将书改为《西游证道书》,增加了唐僧出生的内容(建国后将他老人家增减的内容全部删除或恢复,唯独留下了这段内容)。

大家还会发现,原著中有不少前后矛盾的地方,比如青毛狮子精两次下凡,西海龙王的名字变得比米国老特的脸还快,这是因为大量说书人也参与了创作。

说书人讲的是故事,如果故事不精彩,下面的人早跑光了。就像你去听德云社的相声,进去就给你讲革命大道理,相信你一分钟都坐不住就想走人。比如金角银角大王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那明显是小说笔法。

所以,《西游记》是一个非常复杂、内容也非常丰富的名著,全部用道家知识或者佛家知识去解读,都是不准确的。

但西游的魅力也就在这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也有一千部西游。

同样是如来选用三个罪犯去取经,用佛家理论也是套得上的——

孙悟空

孙悟空叫金公(金丹学名词,这个有点复杂,本期就不展开了),又叫心猿,是一块仙石所化,可却性情暴虐,杀生成性,凡事都由着性子来,一言不合,就打砸抢,先是大闹天宫,惹怒了众多神仙,后又大开杀戒,虐杀了千百个凡人。

他并非是指一个狂躁的心,而是代表佛教三毒中的“嗔”。

“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嗔心的大病人人都有,同时也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小孩希望母亲把奶给他吃,稍不如他的意,马上就会拍手舞脚,大哭起来。

所以,菩提祖师给他取名悟空。打破顽空须悟空。“空”是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你什么都看透,与世界断绝一切关系,而是指一种大智慧,当你什么都看明白了时,处理事情就举重若轻了。

猪八戒

学名猪悟能,又叫木母(金丹学名词)。本是天宫的天蓬元帅,手握重权,却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贬下凡,加入取经队伍。

在取经过程中,极没定性,动不动就想撂挑子分行李回高老庄。碰到女妖精,更是挪不开步。

可见,他的性格特点属于佛教三毒里面的“贪”。

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唐僧给八戒取名悟能,“能”,其实是戒律的意思。如果不给贪欲戴上戒律的笼子,一旦释放起来,是非常吓人的。

沙僧

叫沙悟净,也称黄婆(金丹学名词)。原先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地位也不差,后来“不小心”打翻玻璃盏,惹怒了玉帝,被贬下凡。在流沙河,占河为妖。因为无辜被贬,所以心里极度不爽,经常拦路打家劫舍,以吃人为生,又常常怀念以前的天庭生活,心中对玉帝的怨念一直无法消除。后经菩萨点拨,才加入取经队伍。由此可见,沙僧的性格特点代表了佛教三毒里的“痴”。

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所以在取经路上,沙僧都是明哲保身,遇到团队的矛盾,基本是和稀泥。当然,这和他被贬留下的心理创伤有关。

如来和观音帮助唐僧选择这三个徒弟,其实代表着要成佛必须清净内心,破除三毒。取经的过程,就是消除内心弱点,改变“贪嗔痴”的过程。

只有内心清净,身心不受污染,方能反思自我,达到悟空境界。

以上两种解释,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蜗牛认为,如果你想修心,那自然是后一种;如果你想入世,那就要好好琢磨如来和观音的大智慧,那可是拿来就能用的干货。

前往“蜗牛看西游”公号,可看到相关文章《取经担子为何不是沙僧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