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

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

——品读冯亦同的诗集《扬帆三部曲》

▓ 周贤望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

冯亦同近影

诗人简介:冯亦同,当代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紫金花》、《牵手树》,诗评论集《红叶诗话》、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诗人传记《郭沫若》《徐志摩》等,作品曾获金陵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现为南京市作协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

2020年的某一天,我问冯亦同先生:“老师,您的诗歌有三千首吗?”先生很惊诧,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我心想,至少1000首总是有的,结果先生却说:“一千首还要打对折,五六百首吧!”

我“毛估”了一下,冯亦同先生当时80岁,从他20岁发表第一首诗歌开始,60年600首诗,每年平均也就10首,但在我印象中,先生是“专业”诗人,在职时是作协的负责人,退休后是作协的顾问,居然平均每年只有10首诗,我感到很意外。

最近,先生又把平生所有诗歌作品再做了一番“优选”,编成《扬帆三部曲》,第一部名为《唱给大运河》,收81首诗;第二部名为《我的长江诗》,收97首诗;第三部名为《海之歌》,收117首诗;共计295首。先生的这个“选本”又把自己的诗作,在数量上精减了一半。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下手蛮狠的!

近一个月来,我细读《扬帆三部曲》,读得很过瘾——先生的诗,我以前在媒体上零散读过不少,也曾如做功课般、集中读过先生的《紫金花》、《牵手树》等诗集和《红叶诗话》等诗论,还在书上做过不少“批注”,汲取了很多营养——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过瘾,而且产生了要写点什么的冲动。

为什么说“过瘾”并有“回应”和“反响”呢?

一是每一首诗都有味道,都有温度,都有营养。这个观点,我会在后面对具体作品的品读中举证。

二是可能我与先生的“三观”相近,所见略同,特别是“诗歌观”相近,虽然完全有可能对某些作品还没有品读到位,但仅以我读懂的部分已很舒服,因为每一首都是好诗,语言又那么精准、贴切、干净,情感那么真挚、纯粹、细腻,诗意那么高远、深沉、浓郁……

此前每每与友人谈及“冯诗”,多为“述”而不“评”,也许是因为有“师生关系”的缘故。但是这一次“我将无我”,凭着我对《扬帆三部曲》的文本细读,把我所感、所思、所猜、所得,拣其中比较“硬实”的说出来。如果不说出来,岂不辜负了这一段以冯诗为伴、为范、且为镜的大好时光么?!

更重要的是,我以为冯亦同先生是一个以诗为生、爱诗如命的诗人,他毕生都在尽其所能地、身体力行地写诗、论诗,推动新诗的发展。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诗,并通过读诗来读“这一个”诗人,对于客观认识当前的诗歌生态,对于推动新诗创作,一定是有所禆益的。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2)

一、窥斑见豹:从卷首诗看冯诗

纵观冯亦同先生的《扬帆三部曲》,295首诗,每一首都是一个“生命”,都有温度、深度、高度。说白了,没有“差诗”,都有“读头”。依先生的性格,他肯定不同意我把“话”说得这么“满”,但这些诗,可都是他一生的精选啊!

诗是文学中最精练的文字,要一首一首、字字句句来品读。为了提高品读冯诗的效率,我想还是先读三部曲的卷首诗。

1、第一部卷首诗:《我的橹摇过大运河》

这是《扬帆三部曲》第一部《唱给大运河》的卷首诗。诗人在此诗标题之下标注有“谨以此篇/ 献给我思念的故乡/——中国大运河/流过的小村庄”,诗歌文本如下:

我的橹摇过大运河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3)

我是纤夫的后裔

我是船家的儿女

走三江,穿五湖

我的橹摇过大运河

风雨一簑盼天青

炊烟六省识乡愁

山重水复诗为伴

多少往事沉浪波……

千秋泪,百岁忧

祖祖辈辈逃荒路

最难忘,那年春

渔鼓欢唱庆解放

喜迎大军把长江渡

一个摇橹小丫的英姿

与天堑的征帆共舞——

人间正道是沧桑

日出江花红胜火!

我的橹搖过大运河

我的橹搖着大运河

行万里,计新程

邀明月,濯清流

大运河是我心中的歌哟

我的橹也是她爱的音符

一生一世有说不完的情话

搖啊摇,游四海,揽五洲……

《唱给大运河》有4辑,第一辑《记忆纺锤》收诗18首,此辑中的《月光谣》和《妈妈》,后面我将作重点品读。第二辑《流动的家谱》收28首。第三辑《大运河交响诗——九歌在人间》是一组真正的“大诗”,后面也要述评。第四辑《相约未来》收24首。

《我的橹摇过大运河》置于卷首,是对《唱给大运河》81首诗的引领。从这个诗题,就能读出诗人故乡的风采和深沉的乡愁。这首诗对认识诗人冯亦同,不可或缺。

“我的橹摇过大运河”、“我的橹搖着大运河”,诗人的人生之旅就此从大运河出发,注意,不是帆,而是橹,不是“好风凭借力”,而是“山重水复诗为伴”。诗人边摇边唱、且行且吟,这才像“诗人”的人生啊!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见一个少年,努力地摇着橹,离开自己的家乡,带着爱上路,奔向人生的天地。诗人写的是自己,每一节都唱响了诗人的一段人生旅程。当然,诗,也不是仅仅只写诗人自己,还要让读者感同身受,能从中读出读者自己来。我读了这首诗,感觉就如同写的是我,少年的我,可不就是自己努力加努力,带着感恩和爱,才走出乡村的么?!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已经洗净铅华,返璞归真,看不出使用了什么“绝招”。但这首诗融合了现代新诗、歌词与旧体诗词的语言方式和语感,而且非常自然。就像那些武林高手,已经没有什么招式、套路了,摘叶飞花皆可作武器,辗转腾挪皆能借力打力。

2、第二部卷首诗《致远航者》

第二部《我的长江诗》计收诗作97首。第一辑《梦回涓滴》收20首诗,从《江河源留影》到《车过沱沱河》,再到《与雪山为伍》,收尽长江上游的大美,象征人生起点的风光,隐喻生命最初的源泉。第二辑《同饮一江水》收28首。第三辑《光明行》收18首,《在历史的黄金水道上》、《紫金花》是杰出诗篇,而《和平宣言》更是一首不同寻常的大诗。第四辑《燕归来》收30首,其中的咏物短诗,饶有趣味。在这里,我还是读卷首诗《致远航者》。诗歌文本如下: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4)

冯亦同(前排右六)出席周贤望诗歌朗诵会。

致远航者

美不过浪花

远不过重洋

人望乡,诗望乡

人望江,诗望江

不负韶华——

一队年轻的水手

扬帆在浩荡之上

国风是灵魂

楚辞是翅膀

联袂古今

行吟万里

潮涨潮落

山高水长……

荞麦与雪莲

祭奠与祈祷

向大自然写检讨书

给黄山松撰英雄榜

品不完的婉约

咏不够的豪放……

美哉,金秋

伟哉,华夏

会聚文学之都

牵手江湖河海——

唱一首远航之歌

献给蓝星球

献给红太阳!

(此诗为2020年11月出席《远航者之歌——周贤望诗歌朗诵会》而作)

此次重读这首诗,令我百感交集。评说这首诗时,老师与我之间,36年的诗歌交往,历历在目,萋萋于心。

冯亦同先生不仅是资深诗人,也是资深评论家,他读诗眼光独到,评诗一针见血,理论已成体系。他对我的诗歌作品,看得准看得深。他是看着我在诗歌写作之路上,一路走走停停、跌跌爬爬地过来的。10多年前我出版个人诗集《浩荡之上》,老师为我写序,长达6000多字,把我的诗歌中“好”的东西全都拎了出来,加以肯定;对我的不足,却全都“宽大”了。嗨!“舐犊情深”。

这首《致远航者》,是老师不久前写给我的。在我退出工作岗位之际,南京油运文联和扬子江朗诵艺术团,为我办了一场“远航者之歌——周贤望诗歌朗诵会”,老师用诗的方法,把“远航者”和“周贤望”叠印成一个诗歌形象,把我的职业“水手”,我的家乡“望江县”,我的诗歌题目《荞麦》、《雪莲》、《祭奠与祈祷》、《给大自然写的检讨书》、《黄山松》(一组旧体诗),等等,大量用在诗中,这既要有深刻的了解、深厚的感情,还要有高超的诗艺、高远的眼光。

真正对写诗下过功夫的人都知道,这样有“实用功能”的诗,很不好写,很容易写成“客套”,难以让人感动。而我第一次在手机上读到此诗之时,不知不觉间,潸然泪目。

如果说《我的橹摇过大运河》这首卷首诗,对认识诗人冯亦同不可或缺,那么,《致远航者》这首卷首诗,则对我极其珍贵。

老师采用古人写诗常常使用的“用典”手法,而且是就地取材,如数家珍,随意采花摘叶,尽是亮点闪光,仿佛信手拈来,却又非常精准、贴切、自然。此非高手不能为之也,此非“知我者”不能为之也,此非“爱我者”不能为之也!真乃“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啊!

老师的这个“手法”够我学的了。所以,值此《扬帆三部曲》面世之际,我也为老师题诗一首:《读扬帆三部曲致敬冯亦同老师》,今录于此:

豁蒙楼外紫峰堂,赤子之诗透浩茫。

送目扬帆三部曲,高山仰止水流长。

学着老师的手法来作此诗。老师的家与古鸡鸣寺上的豁蒙楼只有一城墙之隔,且其个人博客名为“豁蒙楼诗窗”;紫峰堂是老师的书斋名,西窗口正对着不远处南京最高楼紫峰大厦。

老师用《致远航者》作为他的第二部《我的长江诗》的卷首诗,当然另有意味。他对我说过,“长江诗”就是他的“长相思”,这部分的97首诗全与长江有关,关乎国史,也关乎他的家族史,牵系他心中的母亲河,也是诗人对历史的敬颂,对未来的期许。

3、第三部卷首诗《海边问答》

《扬帆三部曲》第三部《海之歌》,有《天涯石》、《相思豆荚》、《男儿岛》、《南半球的月亮》、《牵手树》等许多名篇,包括亲历纽约联合国广场在内的国外题材的诗篇都在其中。第一辑《相思豆荚》收16首,第二辑《螺号纪年》收29首,第三辑《行吟的云》收27首,第四辑《早安,太阳》收24首,第五辑《自由的元素》收20首。每一辑都有名篇,不尽列举。我这里还是品读《海之歌》的卷首诗《海边问答》,文本如下: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5)

海边问答

当我第一次看见你壮美的风采

凝望那水天的蔚蓝、浪花的洁白……

我的心,为什么丝毫也不感到陌生

像回游的水族又扑进了母亲的胸怀

海说:因为我是一切生命的摇篮

你周身的热血也流淌着我深沉的爱——

向着远方,扬起你无畏的风帆吧

我永远与激流上的航行者同在

这首诗写于1982年的连云港海边,置于卷首。据说这是诗人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我觉得,诗人对大海的表白,其实是对世界的表白,而大海的回答,又是诗人所期望的世界的表白。

《海边问答》,明白易懂,毋须再做解读,我重点体会了一下此诗的声韵。我朗诵了一遍,感觉这首诗音韵十分和谐,读来特别爽朗,真的“像回游的水族又扑进了母亲的胸怀”一般,同时又感觉到大海“你周身的热血也流淌着我深沉的爱”,孩子身上不都流着母亲的血液么?平凡的比喻多么贴切,简单的意象多么明了,质朴的语言多么感人!我本水手出身,在长江大海上闯荡过,所以当我一读出声音来,就无法不激动!

我朗读完这首诗,有一个形象跃然而出,这就是“赤子”,这也是“赤子之诗透浩茫”的诗思之源。

卷首诗兼有诗集的序言功能。我把3 首卷首诗综合起来看,我看出:运河、长江、大海,正好体现诗人冯亦同摇出大运河、走进长江、拥抱大海的人生轨迹,也是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象征,还是一种诗人走出少小、走向高远、走向博大的隐喻,更是诗人的诗路历程、心路历程、生命历程的概括。

这3首卷首诗,很好地发挥了这种序言的功能,不过,在我看来,这3首诗,还不能算诗人冯亦同的代表作。而我认为,衡量一个诗人的作品,看一个诗人的高度,应该选他的代表作。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6)

二、创新精神:诗的创新与“体贴”

与其它任何文学样式相比,诗歌最重创新。

自从李白写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谁再写“长江之水天上来”,谁就是庸才。尼罗河不行,亚马逊河也不行,我身边的这条秦淮河就更不行了。李清照写了“绿肥红瘦”,谁要是再拿颜色词来配肥呀瘦的,绝对是东施效颦,惹人耻笑。

诗歌就是这样,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诗。

什么叫创新?我个人的意见,就是此诗具有其它诗中所没有过的、独一无二或与众不同的“东西”,即具备某个方面的“惟一”性或“第一”性。说白了,就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包括古人所言“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

这个“东西”,可以是言、象、意,可以是精、气、神,可以是意境、思想、情怀,可以是题材、意图、用处,等等等等,当然更可以是前述各种兼而有之。

我提这个观点,其实是在读冯诗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冯诗的创新成果,比比皆是;诗人的创新精神,一贯始终。且不说前述的那么多,只说写作题材或者写作对象,有两种:

一种是别人没写过、只有他写过的题材,这样的作品在《扬帆三部曲》中有很多,如《男儿岛》,写海上石油平台的,他属于最早的一批诗人,这首诗的题目也是他第二部诗集《男儿岛》的书名,恐怕没有重复的。再如《名字与父亲》,这是他独有的;还有如《手的礼赞》、《幕府山题壁》、《十一棵梧桐树》等等,题材上就具有“第一性”甚至“唯一性”。

另一种是别人写过、甚至写过无数次的题材。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大量的,但冯诗也能“出新”,能写得与众不同。比如写母亲的诗,古今无数;写月亮的诗,中外巨多;写树木的诗,天下纷繁。因为这三种极常见的事物,早已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可见“再写”之难。

我现在就要从冯诗中找出“母亲、月亮、树木”这样的诗来品读:《妈妈》、《月光谣》和《牵手树》,下面我分别品评,看看诗人冯亦同有何“创新”的贡献。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7)

1、《妈妈》:蓝天下 唯一的世界语

妈 妈

元音里 有你的广阔

辅音里 有你的温柔

以乳汁书写的所有女性的名字

是生命的神圣在将你拼读

难怪 饿了喊你 冷了喊你

危急关头喊的也是你呵——

希望的密码 关怀和给予的爱称

蓝天下 唯一的世界语

妈妈 ma ma!

你把你所有的一切

都奉献给了我们

自己却在浩瀚的《辞海》里

只占一个最小、最平凡的角落

读了这首诗,我会心一笑。诗人发现“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对母亲的称谓,多以‘ma ma’发音”,这个发现,真是太巧了,妙极了。可以这么说,抓住了这个发现,诗就“成功了一半”。哈哈!

当然,成功了一半,根本不算成功,就算成功了99%,也不一定能算成功。还得看怎么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而表达,对于像冯亦同这样的诗人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他总能把平常的事物,写得耐人寻味。

读完了这首诗,我心悦诚服。诗人写出了“蓝天下 唯一的世界语”,以《辞海》这个形象隐喻人间,“妈妈”这个词汇“只占一个小小的角落”,却在“发音”里有着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的“广阔”与“温柔”,而且是联系着“希望、关怀和给予”的密码、爱称……这不就是“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吗?迄今为止,我还真没有读到过这样的表述,此诗第一次这么写,当然是“第一”,甚至是“唯一”。

还有,全诗的语言极其精致,总共才131个字,分为3 小节,起承转合,收放自如,首尾相顾,对比照应。凭我写诗的经验,我知道,这是经过了诗人精雕细刻,却丝毫不露雕琢痕迹,技术上无可挑剔。而且,读来情感真切,品之意味深长。

世界上写母爱、赞美母亲的诗,已经太多太多,如果没有独特的发现、缜密的构思,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当然,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敏锐的观察和想象力,也是完成不了的。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8)

2、《月光谣》:月光里有条回乡的路

月光谣

月光里有条回乡的路

年年走,月月走

到达的时辰

总是在中秋

望见家乡屋脊门前树

望见老母亲的白发照窗口

婆娑月影里还有个她

月光,是汉字写不尽的情书

难怪天上的银盘这样圆,

像不像拨号的电话挂高楼?

密码就藏在唐诗宋词里

心里的话儿,悄悄对它说

——今夜,为你我接线的

是李白、杜甫、苏东坡……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写过月亮。在月亮、月光、月夜、月什么什么的想象中,创造出了无数的意象,如玉兔、蟾蜍、嫦娥、婵娟、吴刚、桂树等等,但写出“月光里有条回乡的路”而且“年年走月月走,到达的时辰总是在中秋”,非诗人冯亦同莫属。

先生笔下使有关月亮的意象,多了一条连接人心和家乡的“路”,还出现了“月光,是汉字写不尽的情书” 这样的佳句和隽言,与世界各国的语文在同样的月光下比试“三美”(汉字的形音义,或者是闻一多先生的同名“诗美”定律);就连李白、杜甫、苏东坡三位大诗人也被先生毫不费力地从九霄云外接回到人间来,当上了让万家团圆的中秋月下爷——最忙碌、最称职、也最贴心的诗国“接线员”。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9)

3、《牵手树》:白昼黑夜都是它的叶

牵手树

台语中以“牵手”喻夫妻,有种“夫妻树”也被称为“牵手树”。

平凡得像我们的父母

珍贵却是人间的传奇

难怪我听到那首歌时

总觉得有棵树的影子

我们用一生去寻找它

把希望交给了时间

穿过 雨 雪 风 霜

白发与皱纹计算距离

到老了,才知道

白昼黑夜都是它的叶

酸酸甜甜,都开花

再苦再累,也是果

这首《牵手树》,几年前我第一次读到时,“鼻子一酸”被它深深感动。今天再读这首诗,又一次被感动了。过去我读这首诗,读到感动就算读懂了。但今天我觉得有必要品出为什么感动来。

首先,写树这种最寻常不过的事物,要有一个“机巧”。“夫妻树”也被称为“牵手树”这个“知识点”,经过诗眼的发现,就找到了窍门,树与夫妻可以叠印在一起写了。还有,我估计这首诗中的“那首歌”应是苏芮唱的《牵手》,如果是,这首歌就成了此诗的背景音乐,而且诗人把它当成了“树的影子”,这又增加了一重意象的叠印。

次之,在结构逻辑上,这首诗的意象体系是“总分”结构。诗的总体意象是牵手树,分体意象是树的叶、花、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内在逻辑自然而然。

其三,诗人把这些意象,一个一个地、并愈来愈深刻地赋予其情感和意义,赋予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这些形象与诗人赋予在它们之上的情意,非常贴切。不仅牵手树的形象与父母很像,全诗的语言风格、语感也像,甚至诗句两句一节、基本对称的排列形式也像(我不知道诗人是否有以此排列方式寓意“夫妻”的主观故意,嘿嘿,似乎有点“索隐”派的味道了)。

更重要的是,上述一切,都完美地体现在诗歌语言上了。以“平凡得像我们的父母”这句平白如话的语言切入,随着诗行的展开,岁月的位移和情感的一步一步深入,人生意味也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到最后“白昼黑夜都是它的叶”、“酸酸甜甜,都开花/再苦再累,也是果”,这样看似无理却十分有理的新鲜诗句,构成了强大的张力。全诗才12行100个字,一行一行读下来,字字都打在心坎上。

我认为,这首《牵手树》,内容上深刻丰富、技术上炉火纯青,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应该是冯诗的代表作之一,难怪它成了诗人晚年所出版的诗集《牵手树》题名诗,该诗集也收入了他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品如《和平宣言》、《朱自清颂》,荣获南京市政府所颁发的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可谓实至名归。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0)

三、大诗交响:大手笔与大情怀

诗人冯亦同不仅创作了如前所述的精致、巧妙、有创新、很体贴的诗歌,还创作了一批像《和平宣言》、《朱自清颂》、《男儿岛》、《凯旋与出发》、《在历史的黄金水道上》、《江东门沉思》、《梅园浮雕》、《东部之光》、《扬帆远航》这样的“大诗”,其中也包括诗人应邀为《和平颂》、《解放·1949》、《国之当康》、《大运河交响曲》等反映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所提供的融诗、词、歌、诵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文学台本。

本节,我想选读诗人冯亦同的两首大诗,一首是300字的《和平宣言》,另一首是3000字的《大运河交响曲》。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1)

1、重剑无锋,大巧若拙的《和平宣言》

这首诗写于2014年10月,是为2014年“12.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追悼日首届国家公祭而作,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由77名南京中学生朗诵。这首诗于2015年9月获南京市文联颁发的第九届金陵文学奖特别荣誉奖,2019年教育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节选收入。《和平宣言》文本如下: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这首诗如不计标点符号,只有240字,却表现了一个“关系重大”的主题。此诗虽短,却是大诗。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当然也需要大手笔。

第一,这首诗与一般情况下的诗人创作完全不同,它是代表国家的,它是用于公祭的,公祭的对象是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30万死难同胞,但它又不是祭文,它的题目是《和平宣言》,它的主题,“不是报仇,是要让少数人承认这段历史、反省这段历史,走和平道路。”

但是,这番话,是在首次国家公祭仪式上才说的。不是诗人在创作时就先听到的,诗人如何才能切中主题,这是需要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的。

第二,这首诗的写作题材,是77年前(以写作时计)发生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悲剧,之中包含着巨大的民族仇、家国恨,这样的题材要是表达仇恨,比较好写,却要表现“和平”的主题,反差太大,怎么写?

第三,南京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文化古都,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诗人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生活在南京,这份情,这份爱,怎么表达?

如此等等吧,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只要想到这些问题,如何下笔,真的很难。这就需要大手笔了。

请看诗人冯亦同是怎么写的?

其一,文体的确定。

冯亦同先生选择的是四言体,也叫诗经体。我们都知道《诗经》有风、雅、颂三种诗歌类型,此诗相当于《诗经》中的颂,“颂”是可以用于祭奠与祈祷的。应该说,诗人选择这种古朴、厚重、庄严的文体,极为妥当。

其二,怎么写?

如何结构内容、叙述事件、表达主题?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是巨多的:

一是南京城要写,作者了解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写多少文字都表达不完,但诗人只用了“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这16个字,就把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之前的南京城表现出来了。

二是题材事件要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从“一九三七”到“哀哉国殇”,诗人用了48个字,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场景。

三是大屠杀发生之后的后果,到“国破家亡”又用了48个字。

四是到“山高水长”,用了48个字来写我们民族的觉醒。

五是叙述公祭本事,从“二零一四”到“和平诗章”用了32个字。

六是最后的48个字,表达了回忆历史、不是为了报仇,反省历史、以史为鉴,是为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我细读之后,深感在结构内容上,叙事言志、轻重得当,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在语言上,则是惜墨如金,大词用本义,僻字改常用字,音韵抑扬顿挫、铿锵和谐;在主题表达上,国家立场,历史眼光,人类情怀,昭示了民族复兴与世界和平。

正所谓重剑无锋,大巧若拙。这样的大诗,非大手笔不能为之。没有真正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者,亦不可为之。难怪诗人、作家王慧骐先生发文《南京,请记住诗人冯亦同的名字》,他说:《和平宣言》这一具有文献意义的重要诗篇交由冯亦同先生执笔,无疑表明这座城市对这位诗人的倚重与厚爱;而于诗人而言,以其数十载对这座城市在文学、诗词和文化推广诸多领域的奉献,受此重托,亦属名至实归,当仁不让。

2、恢宏而精巧的《大运河交响诗》

大运河,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条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纵贯8个省市,通达5大水系,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文深厚,因此题材巨大。

诗人冯亦同出生在大运河中段的江苏宝应,前面品读的第一首诗便是《我的橹摇过大运河》,他是喝大运河的水长大的,对大运河有着情感基础和深厚的知识积累,加之他的60年的诗歌创作经验与高超的艺术手段,他还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实地采风,调动了他生命的激情,终于使这首以大运河为写作题材的作品,成了一部大诗。(此诗全文详见《附录》)

根据诗人冯亦同的创作手记言:《大运河交响诗》的创作契机,缘于江苏演艺集团出品的《大运河》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2019年岁末,冯亦同先生接受了参与该项目采风和编创的邀约,与作曲家唐建平先生通力合作,2020年9月30日《大运河》交响音乐会在紫金文化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隆重推出。10月初,经相关领导安排,该演出台本由冯亦同先生执笔调整与修改,同年年底完成。2021年9月22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游博览会上《大运河》交响组歌再次唱响。

这组诗歌,文本长达3000多字,在时代主题、思想高度、文化深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建树。从《格冬代》这首运河谣的发现、发掘与新编,到主题歌《大运河颂》的构思、提炼与呈现,都经历了诗人的殚精竭虑:“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扑面千里杨柳风/牵手南北彩云乡/三十六城滚珠玉/枝繁叶茂岁月长……”,这种有声有色、有诗有画的文字,既高度概括了主题,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托起了音乐的高潮:

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昂首阔步世界的东方!

现代文学专家,也是诗人和评论家的王盛教授认为:《大运河交响诗》,一是构思新颖,二是歌诗融合,三是时代感强,可称之为新时期的“九歌”。此诗诞生于中国诗坛纷纭变革之际,既能演,又能唱,还能诵,回归“诗的初心”……意义是重大的。这组诗歌,从“格冬代”开始,就将读者带进流淌的大运河,“举锸歌”给人以豪情壮志,“龙船调”展现千年的历史画图,表现先民们与大自然英勇的斗争;“杨柳青”歌唱运河灿烂文明,“江南景”则描绘江南之柔美。

王盛教授说:我是在惠泉山下大运河畔成长的,尤能体味“诗一样的昆曲,丝一样的评弹,天堂水袖拂人间”动人的韵味!我更欣赏“一撇到隋唐,一捺通京杭”那具有深刻内涵和巧思的大气美丽诗句!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杂志主编)陈跃先生说:我与亦同老师,都来自水乡宝应、来自里下河、来自苏北,所以,我比别人更能敏锐地感知亦同老师诗中的水气,那寄情河湖的乡情,即使后来他写庄严的纪念碑、恢宏的交响诗、豪迈的扬子江,我们都能触摸他娓娓道来的基因。他在写《大运河颂》的过程中,多次与我探讨交流,理顺运河的走向,了解运河断续的成因,他以八十高龄而创作的这部作品,浪漫而严谨,从中我读到了词与民歌,读出了列国杀伐和大一统的洪流。谢谢亦同老师写出了这部既可传唱于乡野,又可共鸣于殿堂的作品。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2)

四、诗化人生:赤子心和诗家眼

从《扬帆三部曲》的295首诗,可以读出诗人冯亦同从大运河一路走来,走进长江,走向大海的人生旅程。他是一个带着爱上路、摇着橹前进的人,他是一个永葆赤子之心,至耄耋之年依然不改其纯真的人,他是一个“在扬帆远航的诗歌之船上做一名忠诚的水手,任重道远,不辱使命”的人……

1、赤子之心赤子诗

我在细读《扬帆三部曲》之后,总体的也是最深的感觉就是:“赤子之诗”。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昭示什么思想,诗中跳动的,永远是一颗赤子之心,一颗淳朴、率真、纯粹、善良、热爱的心;诗中表现的,有好奇与发现,有怀念和感恩,有同情和悲悯,有宽广与恢宏,有反思与警䇿,但没有偏狭和轻浮,没有诅咒与仇恨……

我以为,这可以看成冯诗的“个性”。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诗人冯亦同是一个谦谦君子,他的诗也就写得温润如玉。

他在公交车上,遇到有一位“蓝布衫上补缀着辛劳岁月”的苏北农妇,转过她白发稀疏的“巴巴头”,用浓重的“里下河乡音”招呼她的孩子,诗人就“我像听到你在喊我的乳名/从风车下走来的亲爱的故乡”。(《情系里下河》,曾收入《诗刊》社编《1984中国新诗年度选》)。

看一场电影,听到一曲《九九艳阳天》,就想到“我的里下河村庄”已经“不再在疲惫的风车下打盹/也不再在饥饿的碾场头叹息”,诗人笔下就叠印出校园的钟声、杨树林、田野、桥影等形象,“二妹子的笑靥”就“绽露苏北水乡的骄傲”。(《又见柳堡》)

想起了母校,就写“我曾是你宽阔阳台上/一抹好奇的云彩/我曾是你重叠楼梯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响……/纵使海阔天空、大厦如林/我心中的灯塔/依然是你明亮的楼窗”(《想起树人堂》)。

所谓赤子之心,一方面是心地纯真,另一方面是心空广阔。缺一不可。上面举例说明了心地纯真的一面,下面再看看心空广阔的一面。

我在前面已经读过的《和平宣言》,写的是公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这个题材,若不有广阔的心空,难免写得仇恨满腔,但这首诗中,没有对敌人的谩骂与诅咒,却有着对苦难的超越,对正义的彰显,对未来的期许。

在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广场上,他看见一个“打结的枪管”的雕塑,他写“哑口无言的枪管/打了死结的手枪/朝天挂起一脸的迷惘”;看见一只外壳铮亮“内脏”却四分五裂的地球的巨型铜雕,他写“光怪陆离的楼影下/有巨兽在啃噬地心……”、“唉!遍体鳞伤的母亲——坐在联合国广场上哭泣:谁来,谁来把我拯救?

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才有可能写出这种纯真、大气的诗篇。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3)

2、赤子之诗诗家眼

诗人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有一颗好奇心,就善于发现、善于感受、充满想象力,就会对世界有着美好的向往,就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感受不到的美好,就能在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独特的诗意,这是诗人的能力,更是诗人的幸运。

为了叙述的简洁,我这里把诗人通过诗眼得到的东西叫做“发现”,这里的发现还是“通感”,包括眼睛看到的、身心感受到的、心灵想象到的,所以常常有人说“诗人要有一双诗眼”之类的话。现在我来与诗人的诗眼“对视”一番。

打开《扬帆三部曲》,这种诗眼的“发现”俯拾皆是。

前面品读过的诗篇中的“发现”自不必再说。我这里随机性地列出一些,以供品味。

在《写给采油的苏北》中,诗人发现“你的血管里流淌苦难也流淌光荣”;在《轩辕柏》中,诗人发现“所有的根系/都通向你这里”;在洱海,诗人发现“金花们的俊俏,千朵万朵把旭日点燃”……

在嘉峪关城楼的墙沿上,斜放着一块砖——相传城关建成时,由于设计周密,用料节省,只多余了这一块砖。为了纪念和表彰建城者,这块多余的砖被世世代代保存下来。诗人写道:“风沙掀不去/冰雹打不散/你在万里长城的最西端”,诗人发现这个“伟大工程的非凡终端”,是“新的长城”不朽的起点!

在《车过沱沱河》中,诗人想起了逝去10周年的母亲,“漫天飞雪打湿了六月的窗口”,把沱沱河与母亲的形象叠印,“沱沱河,我是发源于她的一滴水呵/正如你川流不息孕育了滔滔江河”、“这来自石头城的泪花,是她也是我……”。

在《江河源留影》中,诗人从“雪山皑皑,水草青青/融化了蓝天的高原上/我想起校园的宁静”,由此想到母校老师;把雪山涓滴、春水潺潺,想象成知识的乳汁,“同样是点点滴滴的生命/汇成了明天壮阔的波澜”。

冯诗中的“发现”,实在是不胜枚举、灿若星河、美不胜收。这些发现,来自诗人冯亦同的赤子之心,来自赤子天然拥有的诗歌的眼光,这种“赤心诗眼”发现的诗意,也许就是我们在诗歌阅读中所说的“诗眼”吧!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4)

3、一生只写一首诗

在《扬帆三部曲》的“跋”中,诗人冯亦同写道:

1961年4月16日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第一首诗《在宇宙的大街上》,到2021年年底编好这部我想称之为《扬帆三部曲》的新诗选集初稿,我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占了我八十年生涯的四分之三:整整一个甲子。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差不多是毕生的“所有”了。

我以“扬帆”为总题,并用“三部曲”来为它们归类和分卷,既有我在2019年岁末接受了为《大运河》交响乐撰写歌词台本的机遇,更缘于我出生在里下河水乡这个“先天”的内因:娘胎落地起就离不开舟楫船埠,从哺育我成长、给我乡音和童年的故里,到贯穿我人生履历的江河湖海,好像有一条穿越风雨和阳光、曲折与迷茫的航线始终相伴相助并引领着我,到老来掉头回望时才发现:星星点点排列在眼前三卷十三辑中的近三百首诗作,犹如波涛上闪烁的一串串航标,编织和见证着我珍视、挚爱并执著地为之学习、进取乃至奉献的“旅程”,其心之所向、情之所依,竟高度地契合、相关相连又自成一体——如果借用我的兄长与好友、诗人孙友田的一句诗来形容,也大致符合“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这个简洁明瞭又含义深长的论断。

上面这一段“跋”中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好诗人的人品、诗品,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掠人之美,冯亦同“直接引用”诗人孙友田这句话,再确切不过。“一生只写一首诗”,这是孙友田对自己一生诗化的概括,冯亦同也用来概括他诗化的一生,看到这里,我就乐了:“两个老弟兄,一对真诗人”哈哈!

我理解呵,真正的诗人,确实是用他的一生来写“一首诗”的,这一首诗就是他的人生,诗人的人生也应该就是一首诗。认真地努力地真诚地写好人生这一首诗,才是真正的诗人的追求。假如一个诗人在他的人生中,有过市侩、颓废,这“一首诗”就会平庸;假如作过假、作过恶,这“一首诗”就有缺陷,“一生只写一首诗”,此中有至善的人格追求,有完美的诗格追求,有不断进取、永远保持赤子之心,永远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诗化人生的追求。

冯诗就像一座山,无论我站在哪个角度,无论从哪一条山路上攀登,都看不尽这山上的风景。何况“横看成岭侧成峰”,何况“诗无达诂”,我知道,许多地方,我就是读了,也未必就读懂了,看冯诗这座山,我只是一个导游而已!

但是,毫无疑问,诗人冯亦同具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诗人的眼光,他确实是在用他的“一生”来写“一首诗”,他秉持着这样的诗歌精神一路走来,一路寻找、发现、创新,用他精美的文字,构筑了他的博大与宽广,他的人生是“诗化”的,他的人生,就是一首诗。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5)

附录:

大运河交响诗

冯亦同

格冬代·新编运河谣

格冬代,歌名。原为象声词,又名隔趟栽、格登代,广泛流传在大运河中段地区的民谣,活泼欢快,自由奔放,有秧号子、车水歌、船歌、渔歌、情歌等多种。古往今来,是它,唤醒朝阳,惊飞鸿雁;是它,牵动流水,扬起风帆;唱出了“关关睢鸠”的《诗经》,唱出了“上下求索”的《楚辞》……

天上的星星认得我

水中的鱼儿认得我,

我是水鸟的鸣叫

我是芦苇的萧瑟

格冬代,格冬代——

一首古老又年轻的歌

天上的星星认得我

水中的鱼儿认得我

我是相思的秧苗

我是飘泊的炊烟

格冬代,格冬代——

一首古老又年轻的歌

天上的星星认得我

水中的鱼儿认得我

我是翻身的道情

我是渡江的橹桨

格冬代,格冬代——

一首古老又年轻的歌

天上的星星认得我

水中的鱼儿认得我

我是诗画的楼台

我是梦想的新城

格冬代,格冬代——

一首古老又年轻的歌

(副歌)

三千里赶路的浪花说

你就是我呀我就是你

两千年依偎的杨柳说

我就是你呀你就是我——

格冬代,格冬代

格呀么格冬代……

你是关关睢鸠的《诗经》

你是上下求索的《楚辞》

啊!走南闯北的家乡水

生生不息的大运河——

格冬代,格冬代

格呀么格冬代……

唱吧!唱吧!唱吧!

唱吧!唱吧!唱吧!

一首万古长青的恋曲

一首永远不老的民歌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6)

举锸歌(万古流芳)

在“嗨哟,嗨哟,举锸如云①;嗨哟,嗨哟,挥汗如雨”的号子声中,传来隐隐的歌声。歌声渐强渐近,由深沉到宽广……

云山苍苍

绿波泱泱

一条大河

凿开洪荒

南北千里

浩浩荡荡

缘结众水

万古流芳

流芳,流芳

三江五湖一线牵

流芳,流芳

地跨十纬气轩昂

你贯通九曲黄河

弘扬伟大坚强民族魂

你连接万里长江

传送生生不息的力量

流芳,流芳

汴水流啊泗水流

瓜州古渡变了样

流芳,流芳

天津笑呵淮安唱

春江水暖明月光

太湖美啊钱塘秀

高歌一曲向海洋

(“嗨哟,嗨哟”号子声又起)

“齐公凿新河

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

天地同朽灭” ②

啊,华夏史册上

诗仙留绝唱——

丰 天

功 地

利 同

生 朽

人 灭

举锸如云人自立

大运河水绘天下

云山苍苍

绿波泱泱

①锸 chā,掘土工具,“举锸如云”见于史书,形容民工开河场景。

②李白诗《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7)

龙船调(诗话春秋)

朗诵: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茫茫九派,谁与争锋?

举锸如云,开邗凿鸿。三江五湖,南北贯通。

缘结众水,九九归一。君臣役夫,共建禹功。

铁犀见证,纤石留㾗。地跨十纬,风雨彩虹。

三千里地家园

两千五百春秋

大运河水波连波

运河故事多又多

春秋末年风云起

吴王伐齐开邗沟

南连长江北通淮

大运河历史开了头

斗转星移征未已

百姓苦难何时休……

“我兄征辽东

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

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

路粮无些少。

前去三千程,

此身安可保”(摘自《隋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

岁月悠悠过

沟渠不停地修

河工的血汗

纤夫的哀歌

维扬的琼花泪

枫桥的乌啼愁

文天祥正气词赋金陵驿

杨万里练湖诗咏闸放水

涛声诉说千秋史

丹心映照大运河——

(“嗨哟,嗨哟”声又起)

“公也捧节来治河,

赤手与塞滔天波。

指挥人徒三十万,

北河柳尽南河柯。

大帚如山小如堞,

一浪不敌冲风过。

晨餐掬泥土,

夕眠枕盘涡。

以身为石发为草

乃感帝力鞭鼋鼍。(注:鼋鼍yuán tuó,古代神话中的巨龞)

荆隆口闭神马塞,

汴河南北重蚕麻……”(摘自清人潘耒《汴河行为方中丞欧馀作》)

难忘这曲《汴河行》

自古流传到如今

方公率民驱洪暴

共建禹功赞贤臣

一座丰碑昭后世

风雨过后披彩虹!

杨柳青(云帆溪影)

朗诵:

京畿七城,上河繁华。锦绣江南,富甲天下。

邮驿军旅,士农工商。丝路花雨,漕运盐粮。

诗桥画渡,水弄月湾。杏坛梨园,伽蓝科场。

百邑千镇,灿若星辰。英才辈出。万古流芳。

云悠悠

水悠悠

云溪帆影动

水波镜中流

云随我走

船也轻轻摇

摇过山川

摇过岁月

摇过万里云天

情深深

意深深

长河处处有歌吟——

唐诗辉燿太白楼 (注:太白楼在济宁)

文游台上宋词游 (注:文游台在高邮)

步云桥头唱元曲 (注:步云桥在枣庄)

四大名著傍河出

京畿七城竞繁华

杏坛梨园绕伽蓝

漕运盐粮富天下

云悠悠

水悠悠

云溪帆影动

水波镜中流

百邑千镇星光灿

丝路万里落花雨

公主行,使臣出

名将相,真人杰

英才齐聚大运生

万古流芳是斯河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8)

江南景(水弄星天)

月弯弯

落河面

星星点点眨眼

风静静停

云轻轻过

烟柳画桥

如诗如梦

忽见灯火明灭处

万树千花照人影

羞了红颜

动了心弦

长长的水弄

弯弯的星天

不柔不是江南

不雨不是江南

缠缠绵绵江南雨

飘进了船窗

打湿我的衣衫

一把油纸伞

遮住了她的俊俏

茉莉花的江南

稼轩词的江南

(稼轩,辛弃疾的号,他长期客寓江南,豪放与清丽并举)

数不尽的绿萝

数不尽的玉簪

诗一样的昆曲

丝一样的评弹

烟雨江南——

风雅神州一幅画

水弄星天——

天堂水袖拂人间

破阵子(百年河殇)

朗诵:

水漫泗州,宿迁汪洋。黄河夺淮,百年洪荒。

民国廿年,㿻城尽淹。家园痛失,黎庶遭殃。

烽火长城,抵御外侮。赤县咆啸,血溅台庄。

山河寸寸,忠肝烈胆。旌旗招展,义薄云天。

奔雷掠过堤堰

闪电刺破青天

大地在混浊中颤抖

河道在窒息中痉挛

看 冲天的泥浆

涌起浑浊的潮水

肆虐开满鲜花的原野

听 凶险的乌云

呼啸死亡的弹雨

扑向两岸城镇村庄

冲毁家园

冲毁宁静的生活

夺走街巷

夺走户籍

夺走无数的亲人

大运河

大运河啊

旱涝 蝗灾 逃难 逃荒

战乱 兵燹 国破 家亡

河有殇 山有殇

国有殇 家有殇

天有殇 地有殇

情有殇 爱有殇

滚滚的运河水

流过神州的血泪

流过历史的悲怆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19)

背纤歌(水向高处)

朗诵:

春风拂面,紫气东来。寒暑七秩,八方奏凯。

银锄起落,铁臂挥摇。堤涵闸坝,兴利除害。

南水北调,喜上台阶。扬帆千里,引洪入海。

纬地经天,换了人间。磐石万钧,奠基时代。

哟嗬 嘿 哟吼嗨

摇啦啦 嘿

晃起来 嘿

哟啦嘿 吆嘿 哟哇嘿

栽下膀子 哟嗨

探下腰喂 哟嗨

背紧纤绳 哟嗨

放平脚哟 嗨哟 嗨哟

心往一处想 嗨哟

劲往一处使 嗨哟

脚下有淤泥 嗨

你站稳把鞋穿 嗨哟

不怕风雨路又远

拉着大船向前穿

嗨哟 嗨哟

天放晴了 哟嗨

云上坡了 哟嗨

放大步 哟啦嘿 哟哇嘿

撸起袖子 哟嗨

抬头看喂 哟嗨

背紧纤绳 哟嗨

放平脚哟 嗨哟 嗨哟

心往一处想 嗨哟

劲往一处使 嗨哟

脚下有淤泥 嗨

你站稳把鞋穿 嗨哟

不怕风雨路又远

拉着大船向前穿

嗨哟 嗨哟

哟嗬 嘿 哟吼嗨

摇啦啦 嘿

哟嗬 嘿 哟吼嗨

摇啦啦 嘿

望春风(等你归来)

朗诵:

云山苍苍 绿波泱泱 大运花开 万里飘香。

你是涓滴 你是星光 你是思念 你是瞩望。

杨柳依依 涛声回响 情深似海 大道康庄。

砥砺千秋 泽被人间 炎黄血脉 时代华章。

你随流水去了

告别泪花洒落的河面

你随寒风去了

眷看长河蜿蜒的堤堰

你在天边呼唤

却只听见逝水长叹

盼你回来

盼你随白云回

去看流水悠悠的河面

盼你随长风回

寻回似水流年

无论你身在何方

大运河的儿女啊

家乡水是你永远的牵挂

春风杨柳千万条

将你呼唤

向你招手

带你看长河新颜

望不断千里流波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20)

主题歌·大运河颂

朗诵:

汇流天下之水,承载世代福祉;你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你是一部流动的史诗。我们热爱你,我们歌唱你!血汗和智慧筑就的生命之河,青春和奉献开拓的希望之河——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中国大运河!

一撇,到隋唐

一捺,通京杭

扑面千里杨柳风

牵手南北彩云乡

三十六城滚珠玉

枝繁叶茂岁月长……

美哉!大运河

壮哉!大运河

锦绣中华生命树

神州儿女英雄榜——

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昂首阔步世界的东方!

源头,是信仰

沟通,是远航

欸乃一声山水绿

扬帆万里迎朝阳

载沉载浮为民生

激浊扬清乾坤朗……

美哉!大运河

伟哉!大运河

四海情谊铺大道

中国精神铸脊梁——

啊,一部流动的史诗

永远为蓝色星球歌唱


创作手记:

《大运河交响诗》的创作契机,缘于江苏演艺集团出品的《大运河》大型合唱交响音乐会。2019年岁末,我接受了参与该项目采风和编创的邀约,与作曲家唐建平先生通力合作,2020年9月30日《大运河》交响音乐会在紫金文化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隆重推出。10月初,经相关领导安排,该演出台本由我执笔调整与修改,同年年底完成。2021年9月22日在苏州举办的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游博览会上《大运河》交响组歌再次唱响。本篇“交响诗”系在《大运河》演出台本基础上进一步加工、重编、细化和扩充而成,保留了原台本中的“九歌”架构,重新设计了“词牌”与“歌名”,其中部分章节中的歌词(原演出台本中作者署名米亮、王凌云)仍有所保留,特此说明并向两位作者鸣谢致礼。

(附录文本引自冯亦同新诗选编《扬帆三部曲》之第一部《唱给大运河》第三辑,原载微信公众号《天授元年》)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21)

2022年南京第十五届豁蒙楼暨第一届玄武湖端午诗会留影。右起:胡剑明、冯亦同、周贤望、张晓阳。

浣溪沙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赤子之诗和他的诗化人生)(2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