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

北邙风水宝地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

廷杖是皇帝在朝廷或殿堂上对大臣实施的杖责。通俗地说,就是用棍杖打大臣的臀部。相比杖刑来说,廷杖并非法律的明文规定,它是一种法外之刑。廷杖之刑始于东汉、北周,维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在明代,廷杖之刑成了皇帝利用厂卫等御用工具进行专制统治的主要手段,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廷杖之制贯穿始终,屡见不鲜。明代杖打大臣,有行杖者锦衣卫校尉,有监刑者司礼监太监,杖打的地点在午门外。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

行刑时,由侍卫和太监将受刑者绑赴午门外,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宦官厂卫分站左右,各三十人。监刑宦官宣读皇上的诏书之后,行刑狱吏手持木棍冲上来,将受刑人扑倒在地,用麻布把受刑者从肩膀以下绑住,只露出臀部和腿部接受杖刑。执行过程中受刑人痛苦难忍,大声哀号,以头撞地,口中塞满尘土,胡须被磨掉,场面极其血腥残忍。受刑者轻则终生残疾,重则死于杖下。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4)

明代廷杖,由杀而辱,廷杖摧毁了文人的精神优越感。廷杖已经不是惩治贪官或犯错误官员的手段,而是皇帝维护自己权威甚至发泄怨气的工具。皇权滥用,淫威滥施,意气用事,朱厚照不仅违背了祖宗的教训,为明代中叶朝政腐败打开罪恶之门,也将明代书生官员的意气激发出来。死亡的士大夫固然可怜,但他们青史留名;受伤的官员值得同情,他们成了清议的代表。因此,廷杖摧毁的是文人的精神优越感,却同时使文人致力于新的精神家园构建。由惧而喜,受杖演变为气节清誉的表征。由朝而野,士林精神的偏差与纠正犯颜直谏,不畏强权,是文人气节的标志,是士林精神的体现。但言事受杖得到颂扬赞美并乐意受到廷杖,其精神偏差就很严重了。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5)

在廷杖的惩治下,君臣的郁积之气膨胀扭结,不仅延误军国大计,更造成了不顾朝政、不论是非的争斗。以致君以意气使臣,臣以意气事君,行政中枢疲于应付,国家大事搁置贻误,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进程。而廷杖下的士林感受,从触及灵魂的羞辱演变为正直清高的光彩,也成为后人评说分歧甚多的历史怪象。国难当头,时局危难,正需要君臣一心,匡救社稷。然而,皇上不惜臣下的直谏而施以廷杖,群臣固执地坚持礼节道义,却看不到国家的危机甘心受杖。病态的君主和偏狭的书生之间意义不大的争执,在荆鞭上扭结成毒瘤,终于毁灭了明王朝的政治肌体。明代君臣尽失礼仪,难怪乎明亡之际忠臣无多,降臣、逃臣不少。所以,廷杖的皇权象征意义扭曲与其所引导的士林精神走向偏颇,是明代社会政治的灾难,值得后人深思。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6)

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包括尚书林俊、兵部侍郎郑岳等大多具有直谏,不畏强权的文人气节。体现了明代莆仙名人高风亮节的精神。他们分别是林诚、黄仲昭、林俊、丘天祐、郑岳、马思聪及子马明衡、林富、黄巩、刘勋、林大辂、丘其仁、张曰韬、林迁乔、郭日休、方一桂、郑一鹏、朱可宗、林允宗、林应标、方一兰、林錝。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7)

林诚(1426-)字贵实,号井庵。莆田城关龙门(今城厢区太平社区)人。明代书法家。宋侍郎林彬之后裔,曾祖林嗣仁,祖父林英,父林辉,母吴氏。宣德元年(1426) 六月初五日生,行一。生未弥月,失怙,七岁而大父复卒,伥伥无依,克自俭苦植立。登景泰四年(1453)福建乡试许评榜第136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82名,天顺八年(1464)彭教榜三甲第139名进士。初由兴化县学转广西佥事,成化三年(1468)九月拜广东道试监察御史,次年实授。以刚正敢言声名海内。成化四年(1468)九月,因星变,与诸御史、给事中董旻、胡深等九人请罢户部尚书大学士商辂及礼部尚书姚夔、兵部尚书程信,下狱杖之。未几,复官,奉命按视河道,疏言六事。居官清慎,勤于政事,风纪凛然。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8)

成化五年(1469)改巡盐长芦,时深州、海盈等十三场陆运艰远,商人不支盐课,盐斤堆积。任内将二大引分解为四小引,行“议价折布解库”之制,是为边布之始。后奉旨提学京畿,持法外严而存心内恕,得敷教体。每念豫让为人臣不以存亡易心,是为臣节之盛,令所在之庙祀之。成化八年(1469)六月,谢病归养母,家居近十年。当道者交爱其才,屡檄起之。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9)

成化十九年(1483)复入京,仍授湖广道,命理两浙盐政。适初春地震,驰上弭灾十事。至浙,锄奸豪,革宿弊,鹾法一清,无敢犯者。时浙盐缺商报中,积滞小引二百七十六余万。乃将两浙二十年之盐课分作五年开卖,每年得价银四万余两,以作边用。老吏谓:“百年间无此御史也。”成化二十年(1484),疏陈八事,皆通盐政,以纾国家之急,咸见采纳。后以疾告归。林诚莅官明达,吏事精勤,有所弛张皆切时弊;凡事人所难为者,一切易之。都御史滕昭屡扬于朝,曰:“以六察官而举都宪职,林某耳。”成化二十三年,知府丁镛等在南门外横街为归田监察御史林诚立“两朝侍御坊”。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0)

黄仲昭(1435-1508)原名黄潜,以字行,号未轩,又号退岩居士。莆田城内东里巷(今荔城区英龙街)人,民籍。黄滔十八世孙;曾祖黄文圭;祖父黄寿生,明永乐六年进士,翰林院检讨;父亲黄子嘉,束鹿知县。明代著名的方志学家、诗人、理学名臣、文学家、书画家。宣德十年(1435)二月二十七日生,行二。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府学增广生,登天顺三年(1459)福建乡试杨琅榜第6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79名,明成化二年(1466)罗伦榜进士,得二甲第44名,时年三十二岁。选庶吉士,次年(1467)十月授翰林院编修。十二月,宪宗命命词臣预撰明岁元宵烟火花灯诗,与章懋、庄昶三人联名上《谏元宵赋烟火诗疏》阻之,求以为国为民排忧解难为重,大略言:“今川东未静,边左多虞,江西、湖、广,赤地数千里,万姓嗷嗷,张目待哺,此正陛下宵叶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1)

……古帝王慎小谨微,必矜细行者,正以欲不可纵,渐不可长也。伏乞将烟火停止。”上怒,俱被廷杖、贬官,时称“三君子”,并与因直言被谪的罗伦合称“翰林四谏”。贬为湖南湘潭县知县,未行,成化四年(1468)正月,刑科给事中毛弘等言:“三臣初出草茅,敢言直谏,实盛世事,乞复其职”,特旨改任南京大理寺右评事。清守执法,有曲庇、托情、阴私者均禁之,由是平反号多,而忌之者亦众矣。成化十一年(1475),丁忧归,无意仕途,服阕赴京,遂引疾乞归。于城南门外霞皋村(今城厢区华亭镇霞皋村)筑“俱乐亭”,朝课耕桑夕校书。家居达17年,完成了福建省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的纂写任务。弘治元年(1488),御史姜洪奏请起用仲昭。孝宗下旨,令地方官礼请出山。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2)

黄仲昭墓

弘治三年(1490)晋京,至吏部参谒,尚书王恕亲及门迎之,以宾礼揖让,升堂相向再拜,缙绅两高之。初授职为《宪宗实录》纂修官,受忌者所阻,改任江西提学佥事,品文校行,毫发不爽。时朝廷以学校冗滞,行法沙汰,仲昭谨奉勅书,于宦家子弟,无所宽假,人不便之。刻《通鉴前编》及《朱子纲目书法》,并编定《冠婚丧祭仪礼》供刊布。弘治八年(1495),年届花甲,连疏乞休。归家后,以讲学著书为事。弘治十四年(1501),应兴化知府陈效之请,与原四川布政使周瑛合修《兴化府志》,完成其中人物部分的编写。所编志书除上述两部外,还有《邵武府志》、《延平府志》、《南平县志》等。所纂《八闽通志》,全书共87卷,总18类42目,每一类均按省、府、州、县顺序记述,体例严谨,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为后世福建省各级方志编纂之所本。其编写的志书,“教化”功能强,人物门类齐备,世称他的文章“雄浑醇雅”,诗“和易近人”,评价颇高。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3)

著作甚富,《纲目书法》、《学庸或问》等“羽翼程朱”之作,对宋儒理学有所发明,游武夷山时和朱熹唱《九曲棹歌》,为和韵中的佼佼者。撰写《辩易卦未济》、《春秋褒贬》、《雅风升降》、《学庸或问》、《通鉴证异》,对前人之说均有所发明;《明画韵编》称黄仲昭“亦工书画”。另著有《未轩集》12卷、补遗2卷,收入清《四库全书总目》。正德三年(1508)十一月初一日卒于家中。葬于今城厢华亭镇云峰村,墓至今保护完好,有墓碣刻“明理学名臣未轩黄先生佳域”。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刘信在义井里为丙戊进士黄仲昭、陈岳、林敷、林孟和、朱文环、余祈繁、柯墩、林正、黄琏、邱山、余康、陈鼐立“群凤坊”。《明史》有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4)

林俊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5)

林俊尚书

林俊(1452-1527)字待用,号见素、晚号云庄,与林翰、章懋、张敷华称“南部四君子”。莆田县城内柴坊(今荔城区凤山社区东大路)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任云南按察副使,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湖广、四川巡抚,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嘉靖元年(1522年)加太子太保,卒于嘉靖六年(1527年)。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林俊为少保,谥贞肃。

林俊为人刚直敢谏,廉正忠诚,嫉恶如仇,爱才如渴,以礼进退,始终一节,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著有《林见素文集》二十八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丘天祐(1454-?)字恒吉。莆田黄石象峰人。曾祖丘声远,祖父丘添德,父丘宗勉,嫡母佘氏,生母苏氏,娶李氏,侄孙丘其仁,曾孙丘宪周。景泰五年(1454)正月二十九日生,行一。成化十六年(1480)福建乡试第17名举人,礼部会试271名,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榜三甲159名进士。授瑞安县(今属浙江)知县。改饶平县(今属广东)知县,廉能卓著,重建中正堂,有政绩。后丁忧去官,弘治七年(1494)十二月授直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后历巡按广西,复按陕西,弘治十一年(1498)曾劾宦官李广招权纳贿之罪。率同列抗疏极言,其略曰:“爵赏予夺,人主操柄也,出于公则治,出于私则乱。出于台阁则为公,出于近幸则为私”。忤旨,廷杖六十,下锦衣狱。寻得释,又连劾李广恃权纵恣,赃贿狼藉,未报。时清宁宫火灾,李广自杀,天祐与给事中华昹共检出李广家财数十百万,疏籍没之。弘治十七年(1504)十一月,丁忧服阕,由陕西道监察御史复除浙江道监察御史。其居台近十三年,以疾乞归。弘治十二年,御史张敏在连江里象峰为丘天祐立“绣衣坊”。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6)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7)

蒲坂郑氏

郑岳(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莆田渠桥蒲坂村(今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人,至其父郑仆庵时,举家居城内金桥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户、刑部主事。因说张福非礼,违帝意,受杖。正德时,历江西按察使、左布政使,适逢提学副使李梦阳与巡按御史江万实互相攻击,岳奉命按察。宁王朱宸濠助梦阳奏岳子沄受贿,岳遂被夺官为民。世宗时,历官右副都御史、兵部左右侍郎。曾出按甘肃卒哗变事,还朝,陈刑狱失平八事,被御史聂豹弹劾,乞休,归十五年卒。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8)

马思聪(1470—1519)字懋闻,号翠峰。莆田县黄石塘尾(今荔城区黄石镇)人。曾祖马贵孙,祖父马壹,父马纯二,母方氏,弟马思温、思忠,娶郑氏,子马明衡。明代书法家。成化六年(1470)二月十六日生,行三。弘治十四年(1501)福建乡试第65名,礼部会试第134名,弘治十八年(1505)顾鼎臣榜三甲第32名进士。少负隽才,豁达多识,为人持重有气节。正德元年(1506)任象山县(今属浙江)知县,初莅任,去奸恶,兴水利,复二十六渠,溉田万顷,政绩有声,邑人德之。未三载,丁忧归莆守制,宦囊如洗。服除,补萍乡县(今属江西)知县,去流寇刘六之变,调画战守之法甚备。迁南京户部主事,督粮江西,驻扎安仁,去宁王宸濠邸约三百里。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19)

正德十四年(1519),宸潦生辰将至时,或劝第裁书为贺,可无行。其曰:“宸濠反有状矣。吾往非为贺也,至彼伺其动静,亟以奏闻,亦一羽翼耳”。六月,宸濠生辰之宴,翼旦入谢,度必有变,语厨人曰:“我倘不出,置勅高处”。厨人不解,姑如所示。及入,宸濠出反言,都御史孙燧、副使许逵皆遇害,谓思聪部郎耳,不能有所指麾,被执下狱。思聪与参议黄宏并发愤不食,去之六日死。宸濠败,与燧、逵并赐庙祀,予额曰旌忠。世宗立,嘉靖九年(1530)十二月赠光禄少卿,并配享旌忠祠。入祀莆田乡贤祠。人称闽中有王氏学,自明衡始。与其子明衡合著有《马忠节父子合集》存世(万历十年(1582)成书,今存为光绪刻本),另有《尚书异义》。子马明衡建言,廷杖,削籍,时称父子双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0)

马明衡(1491-1557)字子莘。莆田县黄石塘尾(今荔城区黄石镇)人。父马思聪。明代书法家、经学家。弘治四年(1491)六月二十三日生。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九年(1514)唐皋榜三甲第105名进士。任太常博士,后受业于王守仁,人称闽中有王氏学自此始。正德年间在黄石创办“明衡学馆”。嘉靖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兴国太后诞辰,朝贺既已。举行慈寿皇太后诞辰,按例需命妇朝贺,忽有旨:“免朝”。明衡上言:“暂免朝贺若出皇太后,中间必有因事拂抑之怀,往来存殁之感;若出圣意,则母子之情有隆无已岂忍辍此盛礼哉?”时朱淛亦上言:“皇太后亲挈神器以授陛下。母子之情,天日在照。今乃旬月之间一举一罢,彼此相较,形迹太分,何以慰母心而隆孝治。”疏入永陵震怒,命捽二人至庭诘问,命中贵诘以:“免贺乃皇太后意,如何辄敢讪上?”遂以离间宫闱,归过于上,俱下诏狱。侍郎何孟春、御史萧一中论救,均不被听从。御史陈逅、季本,员外郎林应骢继续上谏,世宗更怒,一并将数人下诏狱并谪边。既而镇抚司请旨,世宗召辅臣蒋冕曰:“此曹以不孝诬朕,法当反坐论死。”将置之死。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1)

内阁大臣蒋冕称道:“涮等愚昧固可罪,然中心实匪他。陛下方隆尧舜之治,不可有杀谏臣名。”久之,明世宗稍微解气,遂欲戍之。蒋冕继续请奏,并为之哭泣。于是改杖刑八十,除名为民,两人遂废。廷臣虽多有论荐,不复召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二月十四日卒。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其以刚正敢言有名,因其父死宸濠之变,称双忠云。其《初春即事》诗云:“疏谬自甘明主弃,孤狂宁受世人怜?”可以见其志矣。佘翔称其诗“如黄金在镕,芒采百道,目瞬不得正视。”著有《尚书疑义》六卷、《马忠节父子合集》等。《尚书疑义》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2,博采众说,不专主一家,自序称“凡于所明而无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于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其驳正蔡沈《书集传》,见解时有精当者,然偏颇之处,亦在所难免。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2)

明人解经,多失之于冗滥,而此书尚能研求古义,直陈已见而不肯苟从前人,其学风亦属可贵。该书版本除四库采浙江范懋注家天一阁藏本之外,未见他本。与父马思聪作诗文合集《马忠节父子合集》此集万历十年(1582)成书,清康熙、光绪年间重刻。此本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近三万字。首冠明万历间佘翔序,清郑泰枢、张僖、刘尚文等序。附明史马氏二公本传。正文含忠节马光禄先生轶诗二十余首,侍御马师山先生轶诗、轶文近八十篇。末附黄巩、林俊、詹仰庇等人撰马氏二公行状、墓志铭及王守仁《与马子莘书》;清江葆熙跋。马氏父子以忠君节烈著称,其诗文词练调雅,风烈慷慨。有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光绪间刊本。据《武夷山志》载:武夷山大藏峰藏满悬棺的峰麓,有一处奇特的摩崖石刻。文曰:“师山道人马明衡奏清乐于此。”据称是其途经武夷山,面对生死未卜的恶境,遂在悬棺岩下奏清乐。《明史》有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3)

林富墓附近:其孙林龙江之墓

林富(1475-1540)字守仁,一字年富。莆田城关赤柱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赤柱巷)人。曾祖林潜夫;祖林弥宣;父林垠;叔林塾,同年进士;前母郑氏,母方氏;弟林见、林闻;子林万潮。成化十一年(1475)十月二十五日生,行一。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乡试第30名举人,礼部会试第242名,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榜三甲第196名进士。明书画家,工山水。为人执法严明,刚直不阿,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擅写奏疏。授大理寺评事。正德初(1506至1510),宦官刘瑾当权,有台臣子请恤典,刘瑾下之狱,欲法司重绳之,富执不从,并下狱,庭杖三十,谪潮阳县丞。正德五年正月,然瑾憾未释,随以大理事文致,罢其官,仍罚米百石。刘瑾诛,起袁州府(今属江西)同知。正德七年(1512)升任宁波(今属浙江)知府。增海防建设,募乡兵,煞住摊派风。廉明能恪,吏民畏怀。市舶司官兵横行霸市,掠夺民绢,当机立断,逮捕法办,绳之以法。不徇私情,改革税制,郡西有广德湖流域自宋以来被划为官田,科额繁重,力主钦议,请得将其归为民田,折减赋税,为民减负,政绩卓然。丁外艰,离任时,百姓在白鹤山盖祠庙祀之。服阕,补处州(今属浙江)知府,正德十二年(1517)以浙江孝丰讨叛功赏银。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4)

嘉靖改元(1522)升任广西右参政。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与其爱民之魂永世共存。以治行卓异旌升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嘉靖二年(1523)升广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兴义学,多有善政;修筑南海卫城等,增强南疆海防建设,为抗倭斗争和抵御西方殖民者入侵做贡献。威恩兼施,分化瓦解敌人,最终促使卢苏率众七万降朝。为了巩固统一,林富又对“改土归流”政策具体化,建议上思州宜流官即由明朝政府委人担任;田州士官,必不可废,但稍贬降,分其权,做到“上不失朝廷大体,下不失夷人心,”两全其美。遂行其议,广西各族人民进一步团结,经济得到发展。转四川左布政史,嘉靖七年(1528)二月连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嘉靖八年(1529)正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王守仁巡抚两广地方提督军务,平息了广州、会宁等地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还上六事疏,为会宁善后出谋献策,得到采纳。珍惜边疆安定,万民休养生息。后与御史异议,多次上疏,乞休。出任两广巡抚期间,写下的两篇关于南海珍珠的奏疏《乞罢采珠疏》和《乞撤看守珠池内官疏》,成为中国珍珠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嘉靖十一年(1532)以母老身病致仕,归。在乡与郑岳等人结逸老会,时称“莆田九老会”,以吟咏为娱,又构小楼于东岩山上,称“东山精舍”,设坛宣讲王阳明学说,培育孙林兆恩,使其成为明儒学重要人物。林富修伟持达,言议英发,有古豪杰之风。初下诏狱时,与王守仁讲《易》,桎梏间结为勿已。治兵思田,同心共济,事有成功。嘉靖十九年(1540)正月十四日卒,年66岁。卒后墓在莆田县华亭镇后角石门山,“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今依旧制修复,存林达书“省吾”石坊额和石翁仲头部1个。有《奏议》2卷存世,参修《广西通志》。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5)

黄巩(1480-1522)字仲固,号后峰。莆田涵江黄巷(今涵江国欢镇黄霞村)人。黄岸后裔,曾祖黄师宪,祖父黄文嘉,父黄德珍,前母陈氏,母郑氏,娶林氏。成化十六年(1480)十一月初一日生,行一,盐籍。弘治十四年(1501)福建乡试张燮榜第7名,礼部会试第113名,弘治十八年(1505)顾鼎臣榜三甲第74名进士。授德安府(今属湖北安陆)推官,有文才口才,为郡士讲学,从学者近百,摄孝感县事,清正有才,修建学舍,多所裨益,部使者交荐之。正德四年(1509)以考绩升刑部主事,堂官皆遣子就学,令掌一部奏牍。尚书何鉴转兵部,正德六年(1511)秋调转其为兵部武库司主事,倚任尤专。正德九年(1514)进员外郎,充会试同考官。升兵部郎中历车驾、职方二司。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将南巡,江彬握劲兵,其上疏崇正学、通言路、正名号、戒游幸、去小人、建储贰等六事,员外郎陆震见疏称叹,毁己稿,与其连署以进,帝怒甚,下二人诏狱,复跪午门。众谓天子且出,巩曰:“天子出,吾当牵裾死之。”跪五日,期满,仍系狱。越二十余日,廷杖五十,斥为民。江彬使人沿途行刺,有治洪主事知而匿之,间行得脱。既归,杜门著书,贷米留客,日中未爨,晏如也,尝叹曰:“人生至公卿富贵矣,然不过三四十年。惟立身行道,干载不朽。世人顾往往以此易彼,何也?”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6)

嘉靖登极(1521),召为南京大理寺寺丞,疏辩大礼反覆千余言。嘉靖元年(1522)入朝庆贺,六月犯暑以行,九月九日卒于西长安之朝房,年43岁,“一时缙绅,罔弗悼痛”。无子。十月诏赠南京大理寺左少卿,并与祭一坛。天启初,追谥“忠裕”,后人尊他为“黄少卿”、“黄忠裕”公。明末,巡按聂豹改立诚书院为黄巩祠,春秋祀祭。后入祀莆田乡贤祠。为文古朴练达,多所寄托,有《后峰集》存世。《明史》有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7)

刘勋(?-?)字绍功。莆田县金桥(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幼聪颖,受督学赏识。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九年(1514)唐皋榜二甲47名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主事,升员外郎。嘉靖三年,伏阙抗疏议大礼,后为陈洸诬讦,忤旨受杖,称“左顺门事件”。然经核实,被证所指不实。后掌官吏考课之事,为桂萼、方献夫所不喜,调为南京礼部郎中,空橐趣装。嘉靖八年(1529)九月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转广东,嘉靖十三年(1534)六月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升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平巨寇李和尚之乱。十七年(1538)七月升四川按察司副使,寻升四川右布政使,迁左布政使,十九年(1540)十月升顺天府尹,寻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65岁以疾乞致仕,家居20年卒。《方简肃集》卷6载有《东楼刘先生墓志铭》。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8)

林大辂(1487-1560)字以乘,号二山,一号二野山人,晚年号麦斜山人。莆田县城内后塘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子林敦复、林敦艮。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九年(1514)唐皋榜二甲第52名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工部,署员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因谏南巡忤旨,受廷杖,下诏狱。其妻黄氏留邸舍,朝夕焚香吁天,为其夫祈免。而有缉事缇骑居大辂邸舍旁,辄言大辂妻为诅咒,并逮入狱。鞠讯时,备极楚毒,不肯承。主者危词怵黄氏,黄氏慷慨反驳。居五月得释,夫妇偕出狱,都人夹道聚观,为之叹息而下泣,称黄氏铁夫人也。补夷陵州(今属湖北)判官,嘉靖元年(1522)五月,擢江西按察佥事,历江西按察司副使,嘉靖八年(1529)二月任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嘉靖十二年(1533)六月升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在巡抚任内一年,值水灾岁荒歉,加以藩府工役,民多流徙,命停藩府工役,免赋徭,赡流民,有政绩。嘉靖十三年(1534)临澧州,适逢澧州籍时任佥都御史的李如圭回省故里,倡建孟姜女贞节祠,大辂十分赞赏,更嘱澧州守汪倬扩大规模,塑像致祭,又促李如圭撰文纪实,宣扬孟姜女精神。同年以地方水灾上书引咎自劾,遂罢职归。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29)

家居二十七年,以读书养亲、赋诗为娱。又赡助宗亲。林大辂是位正直的官吏,诗中不少慷慨悲壮之辞。如《吊马伏波祠》:“野渡维江舸,荒祠荐涧芹。鱼龙喧永昼,日月照迷津。阻绝征蛮路,艰危报主身。只今嗟薏苡,临吊几伤神。”即使家居,言及时政,酒后也要拊膺恸哭。在诸体诗作中,近体诗稍优。如《浮踪》:“浮踪甘屏裔,簿领亦闲闲。虎迹村间路。猿声郭外山。四愁仍欲结,双鬓惭成斑。长见乘槎者,天风万里还。”评论者称其的诗“锻炼而不伤自然”。着有《愧暗集》16卷(收入《四库全书》)、《借声堂稿》4卷。卒后葬莆田南厢鸡峰山。子林敦艮,字贞翁,号澜谷,嘉靖中诸生,著有《借声藁》,《莆风清籁集》收录其诗18首。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0)

丘其仁(?-?)字主静。莆田人。丘天祐侄孙。明代书法家,工楷书。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二甲第83名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嘉靖三年(1508)因“大议礼”哭谏,被廷杖。嘉靖五年(1510)任礼部主客司员外郎,升精膳司郎中。改户部郎中,嘉靖七年(1528)主考山西乡试。嘉靖九年至十二年(1530-1533)任潮州府(今属广东)知府,有政声。修桥筑路,以智重修广济桥,立东西二亭,南北增石阐,扩学宫,修号舍,建敬一亭。府治下,嘉靖十年(1531),有士人庄守穗田,稻一茎五穗,以为嘉禾,献之祥。著有《礼义会略》3卷。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1)

张曰韬(?-1524)字席珍。莆田县(今荔城区黄石镇)人。从侄张英,贵州左参政。明代书法家,博通经史。幼年好学,长大后闻名乡里,曾与同学游九鲤湖,题《九鲤湖》诗:“不识湖中景,今朝得胜游”。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三甲第145名进士。初授常州(今属江苏)推官。时武宗南巡,知府知县均往朝觐,仅其兼管府县印信。幸臣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扺常州,民争欲亡匿。曰韬召父老并二三豪杰,约曰:“彬党即至,若等并力与格”。又释囚徒,呼乞儿辈各具瓦石投之。部署已定,而彬党各累骑至,父老豪杰直逆彬党境上,遮叱之曰:“客何来者?常州连岁灾沴,物力大绌,无可啖尔曹。郡中惟一张司李,一钱不入,即欲具刍草秣若马,亦卒莫办”。言已,囚徒、乞儿奋呼沓至。彬党见耳目非是,又怪出语不逊,勒马稍稍却;寻复挥策径人,而囚徒、乞儿掷石飞瓦,争中其额项,皆走还。既退里许,令人驰告彬。而曰韬亦郎奏记御史台言状。御史省记,便行部抵常。曰韬孥舟来迓,御史曰:“君治彬党,彬党奈何君矣。可登我丹先去,我乘君舟也”。顷之彬党至,索曰韬于推官舟中,则御史在。御史阳叱捕之,皆即散走。后御史置捕者勿诘,而彬亦戒其党毋得再下郡国。于是南中士大夫咸云:“微张君力扼奸党于常郡也,势必以次下姑苏,何地不渔猎哉?”后升行人司行人,嘉靖二年(1523)五月,以风裁异等,擢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入台四月,七疏言时事。嘉靖三年(1524)七月十二日,朱厚熜帝命礼部,十六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十五日,与毛玉、杨淮等二百二十九人相率伏哭左顺门,被廷杖,越三日,卒。隆庆初年,追赠光禄少卿。《明史》有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2)

林迁乔(?-?)字迁于,号西谷。莆田城关下务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人。林廷纲六世孙,从侄林润。明代书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乡试朱淛榜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二甲第26名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因谏武庙南巡,受廷杖,罢官归。后累荐不起,以文酒徜徉三十年。工诗,秀丽泽润。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3)

郭日休(?-?)字德夫。莆田县七步村(今荔城区拱辰街道七步村)人。明代书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乡试朱淛榜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杨维聪榜二甲第20名进士。授户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七月,以伏阙争大礼,受廷杖三十,落职归,久始复官。升户部郎中,嘉靖七年(1528)四月,与礼部主事吴龙主考湖广乡试。嘉靖八年(1529)三月升湖广左参议,秩满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调云南。嘉靖二十四年(1545)闰正月升贵州按察使,二十六年(1547)以事与按史相持,即日投绂归,扳舆奉母。母年百岁终,日休亦八十矣,犹作孺子哭,人以为孝。著有《九华全集》若干卷。有墓位于涵江国欢镇黄霞村,毁于20世纪50年代。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4)

方一桂(1493-?)字世芬,一字霁峰。莆田县后塘(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曾祖父方祖新,府同知,进阶中顺大夫;祖方暻;父方宜贤,知县;母吴氏;弟方一兰、一梧;娶陈氏。弘治六年(1493)二月十六日生。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乡试朱淛榜第71名举人,礼部会试第52名。与弟一兰同登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进士,得三甲第178名。授蒲圻县(今属湖北)知县,调宣城县(今属安徽)知县,升户部主事。嘉靖八年(1529)四月征为广东道监察御史,视居庸关,条上边务十二事,后巡按山东,疏垦荒以增营田,正孔庙从祀以定礼制,俱报可。复命掌道事,时协院左佥都史道以诖误朝仪勒回籍,一桂疏言道:大臣不宜用细过弃捐,忤旨,杖二十,还职。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复差提督直隶学校,疏请端士习,正文体,燕赵间为之靡然向风。吏部尚书汪鋐纳赂有踪,力疏其奸,且言陛下杜天下口已三年矣,世宗震怒,廷杖六十,削籍,卒于家。隆庆改元(1567),赠光禄寺少卿。曾与弟方一兰游览武夷山,赋诗曰:“三年重入武夷山,翠壁丹崖缥缈间。笑指仙船天上架,惊看玉女鬓边斑。空潭露冷白云去,峭石月高元鹤还。倚棹浑如图画里,濯缨直溯碧潺湲。”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5)

郑一鹏(1496-1554)字九万,号抑斋。莆田城内后埭(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人。郑露后裔;曾祖父郑兴宗,祖父郑迁善,俱乡荐为儒官;兄郑一鹑,以贡历桃源教谕,致仕养母;子郑应龄。明代书法家。弘治九年(1496)正月初二日生。正德八年(1513)福建乡试张岳榜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杨维聪榜二甲第6名进士。授翰林庶吉士。世宗登极,议封杨廷和为伯爵,其上书于廷和,劝其力辞。御史曹嘉论大学士杨廷和,因言内阁柄太重。一鹏驳之曰:“太宗始立内阁,简解缙等商政事,至漏下数十刻始退。自陛下即位,大臣宣召有几?张锐、魏彬之狱,献帝追祟之议,未尝召廷和等面论。所拟旨,内多更定,未可谓专也。”撤馆,嘉靖元年(1522)十一月改授户科给事中。秉性耿直,刚正不阿,敢于言事,屡屡谏诤,时称其最敢言。帝用中官崔文言,欲大兴土木,于乾清、坤宁诸宫建斋醮、祭祀宗庙等。疏请止之,曰:“祷祀繁兴,必魏彬、张锐余党。先帝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臣巡视光禄,见一斋醮蔬食之费,为钱万有八千。陛下忍敛民怨,而不忍伤佞幸之心。况今天灾频降,京师道殪相望;边境戍卒,日夜荷戈,不得饱食,而为僧道靡费至此,此臣所未解。”劝谏皇帝不当行为,东厂理刑千户陶淳曲杀人,论谪戍。诏覆案,改拟带俸。一鹏与御史李东等执奏,并劾刑部侍郎盂风,帝不听。仗义疏救直言朝臣,给事中邓继曾、修撰吕楠、编修邹守益以言获罪,一鹏皆疏救。期间疏谏十四事甚悉。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6)

大礼初议,与百官伏阙请命,被廷杖。先后论席书、桂萼、张孚敬、方献夫等妄议摇国是,武定侯郭勋通贿赂,皇亲张鹤龄占人田土。复请重经筵,罢斋醮,却贡献,宥谏官,处边储,设兵备,疏不一一。转户科左给事中。嘉靖六年(1527),考察京官拾遗毕,桂萼复请用成化三年故事,令科道互相纠劾,上是之。一鹏复言非体,被廷杖,罢为民。九庙灾,言官会荐遗贤及一鹏,竞不复召。嘉靖三十三年(1554)十月十七日卒,卒年59岁。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隆庆元年(1567),赠光禄少卿。著有《馆省书疏》。《兰陔诗话》云:抑斋公?丱角登第,在谏垣四年上百余疏,皆中体要,两罹诏狱,再杖阙廷,臂肉削尽,幸得生还,贫窭无以为养。授徒建宁,敝衣布冠恂恂如寒士,主人亦不知其为前谏官。踰年有新弟子员入公塾中,甚有矜色,询其年,傲然曰:“才三十耳。”公笑曰:“此(我)拜杖之年也。”主人询知公性字乃大骇。谢之归,赠贻颇厚,买田数亩以供菽水,尝大书垫曰:“希圣希贤作天下第一流人物,维忠维孝扶世间亿万载纲常”。其志节可概见矣,惜诗不多,卓然大雅。《明史》有传。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7)

朱可宗(?-?)字端夫。莆田人。父王府纪善朱瓘。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乡试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二甲第104名进士。官至户部郎中,以疏谏正德南巡之争事受廷杖。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8)

林允宗(1497-1589)字希曾,号方渠。莆田长丰村(今荔城区拱辰街道长丰村)人。曾祖父林载胄,祖父林弘仁,父林敏仪,母黄氏,兄林允肃,弟林允基、允弼、云程,娶黄氏,继娶顾氏,子林民止、林民悦。明代书法家。弘治十年(1497)三月初四日生,行三。嘉靖四年(1525)福建乡试林东海榜第89名举人,礼部会试第145名,嘉靖八年(1529)罗洪先榜三甲第69名进士。任乐清县知县,以德化民。有同气相讦者,故不为理,第令其累日思过,卒致如初。台使者檄游雁宕,以邑疲不能具供帐,力止之。擢刑部主事,嘉靖十五年(1536)因戚畹建昌侯被劾,系诏狱,奉昭圣太后旨,稍为持平。上怒,杖谪诸郎,谪太仓县(今属江苏苏州)县丞,寻转肇庆县(今属广东)。久之,复以刑部郎中,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任衡州府(今属湖北)知府,至则正风俗,清弊蠹。民有坐斗杀者,狱成,察其寃,抗言释之。征苗,调郡兵,故事以罢民尝贼,允宗部良家子三千人往,刍、粮、器械悉备,苗平,得全军归。后因丁母忧离职,遂不复仕。隆庆三年(1569),复举逸老会,与会康太和、林云同、郑弼、陈叙、林允宗、雍澜、柯维骐、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万历十七年(1589)卒。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遗迹有今长丰村其题字的“长丰桥”碑。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39)

林应标(1499-1554)字君表。莆田县城内乌石山(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山巷)人。曾祖林叔孟,祖父林与饰,父林师颐,母俞氏,继母畲氏,娶陈氏,子林灿章、林烶章。明代书法家。弘治十二年(1499)正月二十六日生,行一。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第28名举人,礼部会试第65名,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二甲第109名进士。次年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嘉靖。四年(1525)会夷人进玉,郎中陈九川陷验入旋失之事,赴诏狱,郎中惶急不知所裁,谩抵云是日应标为主事。直署期司隶诘之再,应标佯不省,坐诬服,受杖并系,人问之曰:“幸得同舍郎情亲,遇小利害辄抗辩是市交也,且奈夷人姗笑何”。后夷人再至,指认是陈九川所为,诬始得直,然应标终不欲令陈九川独坐,而已得幸解也,于是同朝人士凡称应标长者。升礼部员外郎,出为江西佥事,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嘉靖二十三年正月升贵州布政司左参政。升广东按察使,平冤狱,有政声,时有取夷舟覆漂物为怨家所中,久置重刑,应标廉出之。转江西右布政使,寻迁左。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40)

江西岁出籍钱数十万市上方物输内府,时分宜相严嵩当国,前官率听分宜子婿与驵侩之徒司之。应标至,相婿复以请,力拒之。又藏中无名钱,先是,诸左使辄括之以问遗分宜。应标诫封识,慎管库,无纤毫阑用。由此得罪严相,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二月坐调山西。晋府以子钱蚕食诸王子禄,诸王子禄尽人于晋府。应标每给禄,必召诸王子,以次面授。晋府积空券无所舒,愤摭他事诬讼阙下,分宜相从中可其奏,应标叹曰:“吾独不念主客时不辄白耶?”遂趣装归。嘉靖三十三年(1544)卒于家。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41)

方一兰(1500-?)字世佩。莆田县城内后塘(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人。曾祖父方新,府同知,进阶中顺大夫;祖父方暻;父方宜贤,知县;母吴氏;兄方一桂,同科进士;弟方一梧;娶陈氏。明代书法家。弘治十三年(1500)七月初五日生,行二。嘉靖元年(1522)福建乡试丘愈榜第8名举人,礼部会试第二十二名。嘉靖二年(1523)姚涞榜二甲第25名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三年(1524)因“大议礼” 被杖,改吏部,转礼部,嘉靖六年(1527)迁礼部员外郎,次年升郎中。著有《少微堂集》。方一兰前后三次游览武夷山,赋诗曰:“三年重入武夷山,翠壁丹崖缥缈间。笑指仙船天上架,惊看玉女鬓边斑。空潭露冷白云去,峭石月高元鹤还。倚棹浑如图画里,濯缨直溯碧潺湲。”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42)

林錝,字毅卿。莆田城关人。父林汝永。万历四年(1576)福建乡试刘庭兰榜举人,授青州府临淄(今属山东)县学教谕,以母丧归。起复补直隶合肥(今属安徽)县学教谕,迁凤阳府临淮县(今属安徽)知县。任间生活清苦,为政务求简易。万历三十年(1602)春,中使李凤以矿税事至县,苛敛暴索,人心惶惶。錝曰:“临(淮)小地,吾极力煦沐之不及,阉竖乃肆薰灼乎!”令民逐之。遂被诬奏逮至京,廷杖六十,系沼狱。掠在狱中吟咏自若,无丝毫怨恨。临淮民日夜祷于神,并感叹曰:“宁为百姓而掷一官,忍奉虎狼而庇赤子,欣然就逮,惨毒备尝。赵广汉之冤,万人伏阙;夏侯胜之系狱,终日投书。”民鼎力为之拯救。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灾异数见,言官为錝称冤,因得释归。在乡十余年,与叔林廷陞隐居西庚草堂。继以言官交荐,推补辰溪县(今属湖南)知县,命下,不久卒。天启五年(1625)赠尚宝司少卿。

清朝廷杖的记载(明代受廷杖的莆仙名人)(4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