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

最近在买到的一块板子上看到了单点接地的做法,之前绘制的PCB大多是单纯的单片机数字电路,通常直接铺铜完事,最多再考虑一下地平面的完整性,处理一下碎铜,所以借此机会学习一下相关知识。

单点接地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公共地阻抗耦合和低频地环路,而多点接地是针对高频容易通过长地走线而产生的共模干扰。

什么是地线

地线分为安全地和信号地,安全地用于保证使用者人身安全,信号地用于保证电路正常工作。造成电路干扰的主要是信号地

信号地

信号地的一般定义是:电路的电位参考点。而这只是我们对电路工作状态的“假设”。

地线也是导线,电流游走在导线上服从欧姆定律,既然这样,地线不是一个等点位体,不同位置存在压差。电路的“电位参考点”偏离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所造成的错误就是地线干扰的实质。

地线的阻抗

“地线要加粗”,老师一直这样教导我们,而我们也一直视作金科玉律,不明所以但一丝不苟地照做。地线地电阻很小,那么为什么底线上的电位差会大到让电路出错的程度?

地线的阻抗Z是由阻抗和感抗部分组成。

Z = RAC jωL

地线的交流阻抗

导体的电阻分为直流电阻RDC和交流电阻RAC。对于交流电阻RAC,由于趋肤效应,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使导体的电阻变大。

RAC = 0.076 × r × f × 0.5 × RDC

其中r为导线半径,单位cm; f是通过导线的电流频率,单位Hz; RDC为导线的直流电阻,单位Ω。通过公式可以发现,当电流频率上升到MHz级别时,地线阻抗将变为原来的数万倍。

地线的感抗

任何导体内都有电感(这区别于通常所说的外电感,外电感时导体所包围面积的函数),内电感与导线所包围的面积无关,对于圆形截面导体,有如下转换公式。

L = 0.2s × [ln(4.5 / d) - 1] (μH)

其中s是导体长度,单位m;d为导体直径,单位m。

导体直径越小,长度越大,内电感将会越大。这与“PCB布线应尽可能短而粗”的观点一致。

地环路干扰

顾名思义,地环路干扰是由地环路电流引起的,通常在长地线连接的设备之间出现。如果断开相互连接的设备,电路各部分即恢复正常,可以怀疑出现了地环路干扰。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干扰频率较低的场合。

地环路电流形成的原因自然是由于地线上存在电位差。在地电压的驱使下,电路各部分的连线之间将产生额外的电流,而由于电路的不平衡性,每根导线上产生的电压又有所不同,这样就产生了差模电压,对电路造成干扰。

那么地线上的压差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功率元件共用地线,地线本身的阻抗因通过大电流而产生的压差。

环境中存在较强的磁场,设备连线和地线所构成的环路产生感应电压。

解决地环路干扰的基本思路

针对大电流而造成的地线压差,可以减少地线阻抗,使用短而粗的地线,或PCB走线开窗镀锡,提高载流能力。或者直接将地环路切断,使用隔离变压器、光耦器件、共模扼流圈等隔离器件。又或者改变线路结构,使用单点接地。(咦?似乎已经逐渐忘记标题)

单点接地

下图中列出了接地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1)

使用单点接地方式的电路布线结构,模拟部分、数字部分、大功率原件分别使用并联单点接地,而各部分内部可以使用串联单点接地。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2)

所谓的单点接地就是电路中所有的地线分别连接到公共地的同一点。单点接地又分为串联单点接地和并联单点接地,向上图左侧,类似于串联单点接地,而右侧则是并联单点接地。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3)

两种单点接地方式的的缺点

虽然串联单点接地不会构成地线回路,但有可能造成公共阻抗耦合。并联单点接地的缺点也很明显,走线数量增多了,势必会增加PCB设计难度,影响布通率。

公共阻抗耦合

当两个电路的电流流过一个公共电阻时,就发生了公共阻抗耦合因为公共电阻的作用,其中一个电路的电位会受到另一个电路电流的调制,这样另一个电路的信号就会耦合到另一个电路。这与地环路干扰的第一种情况类似。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4)

举例

放大器级间的公共阻抗耦合。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5)

(c)图中放大器前级放大器与后级共用一段地线,并在这段导线上产生了较大的压差V,而不巧的是这段电压恰好作用于前级输入回路。如果满足一定相位关系就形成了正反馈,造成放大器自激。

解决方案

如(b)图所示,改变电源位置,让大电流直接流入电源而不经过前级输入回路。

如(d)图所示,通过单点接地(并联单点接地)让放大器输出直接接入公共地。

补充:多点接地

多点接地比较好理解,所有元件就近接地,地线很短,适合运行频率较高的电路设计,这是因为所有信号最终都流经地线构成回路,过长的地线意味着无处不在的寄生电容和电感,通常大于10MHz的的电路就需要考虑多点接地。

多点接地的问题是难以避免或大或小的地环路。双层板通过大面积铺铜将各个元件的GND连接起来实际上采用的就是多点接地。

因为双层板没有单独的地层,走线对地平面的分割是在所难免的,非常容易出现地环路。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也要通过过孔在另一面“打补丁”的方式保证地平面的完整性,减少地环路干扰。

补充:混合接地

在地线系统内使用电感、电容连接,利用电感、电容器件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特性,使地线系统在不同的工作频率下有不同的接地结构。

补充:如何处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共存的电路设计

众所周知,数字电路工作在开关状态,对电源干扰严重,所以在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共存的电路设计中,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分别进行独立供电,地线分离,最终单点接地。

通常对于这种单点接地可以考虑使用0欧电阻或磁珠。磁珠的等效电路相当于带阻限波器,只对某个频点的噪声有显著抑制作用,使用时需要预先估计噪点频率,以便选用适当型号。对于频率不确定或无法预知的情况,磁珠不合适。

0欧电阻相当于很窄的电流通路,能够有效地限制环路电流,使噪声得到抑制。电阻在所有频带上都有衰减作用(0欧电阻也有阻抗),这点比磁珠强。

补充:信号地和电源地的分割

PCB布线时要时刻清楚电源以及信号回流的路径,如果电源和信号的回流路径重合则容易产生公共阻抗耦合,对信号质量造成影响

补充:开尔文连接(Kelvin Connection)

开尔文连接是一种用于模拟信号远传的连接方法。其特点是不在驱动器的输出端直接连接反馈到反相端,而从负载端将反馈接到放大器/驱动器的反相端的一种连接方法,其目的是减小线路电阻引起的误差。

并联接地和串联接地优缺点(单点并联接地和多点串联接地的区别)(6)

如上图所示,反馈回路采样点连接到了负载端而不是放大器输入端,目的是为了避免导线造成的压降(图中R是导线电阻)。其背后的思路就是大小电流的电路分开。

这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公共阻抗耦合、信号地和电源地的分割布线原则有相似之处。

所以在PCB设计时,心中要十分清楚电路的功能和电流通路,原理图中的节点在实际布线时的位置需要谨慎。

总结:

一般情况下,高频电路应就近多点接地,低频电路应该单点接地。在低频电路中,布线和元件间的电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接地形成的环路影响很大,因此常使用单点接地。但是单点接地不适用于高频,因为高频时,地线上具有电感因而增加了地线阻抗,同时各地线之间有产生电感耦合。一般来说,频率在1MHz以下可用一点接地;高于10MHz时采用多点接地;在1~10MHz之间可用一点接地也可用多点接地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Willing-」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