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英雄,也是历史上的千面君王。他是一位爱国爱民、体恤臣子、关心下属的君主。三国传说在历史、诗词、小说、小说、电影中都有流传,刘备的形象随着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之前,刘备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刘备是史书中的“枭雄”。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1)

在文人的笔迹中,刘备依然是一个英雄人物,而且被认为是一位“能征善言”、“善用百姓”的君主。在唐代和宋代诗词中,因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刘备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唐代的士大夫,都希望能像宣德那厮一样,有一位明君,这也是为什么唐诗里多赞美刘备和孔明的君臣之情。宋朝的实力不够强大,经常被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后来为了复兴自己的皇权,宋朝诗歌中把刘备奉为正道,对他的才华和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民众中,“拥刘反曹”的观念较为突出,因此在民俗、戏剧等方面也有刘备不同的形象。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2)

人们把刘备最后的胜利归因于他的低调作风。他深知这种高调行事的危险。他投靠了曹操之后,一直保持着低调,装作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让曹操对他产生了戒备,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刘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是因为他的个性:“话不多,待人好,不露痕迹。”二是因为他心机深沉,深谙“步步为营”,才能达成目标。刘备身为一国之君,要赢得天下,不仅要有道义,还要有智慧

《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首次登上“博望坡”,便是其首功。不过,这一战真实发生的时候,诸葛亮还在南阳种田。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战争中,并没有取得太多的胜利,所以《三国演义》中对博望坡之战诸葛亮的功绩进行了渲染。刘备在史书中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政客般的缺乏军事天赋,而博望坡战役的胜出则显示出他也是一个有能力的谋士。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一次重大战斗,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3)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诸葛亮与鲁子敬斗智斗勇,孔明以智激周瑜,孙权决计败曹操;曹操在三江之畔败兵,庞统巧传连环计;诸葛亮祭东风等几篇三国演义的名场面来对孔明赤壁一役的精彩表现进行了大量的夸大,让人感觉刘备就像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人偶,只能听从别人的指挥。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赤壁之战,是刘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挡曹操的南下军队,立下汗马功劳。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4)

赤壁之战之后,孙刘两派割据荆襄郡,亦是刘备亲赴东吴,与孙权商讨荆州之事。正如《江表传》中所说,刘备迫使孙权"借荆州几县",理由是土地太小,不能安定百姓"。《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才华都被抹杀了,但是如果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资料,来塑造一个刘备,那么,他就会用自己的政治手段,攻城夺池,争霸天下,那么,“仁义”就会成为刘备的伪装,刘备就会成为一个比曹操还要虚伪的角色,这与其想要塑造刘备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要完成刘备的“仁君”和“明主”的写作目的,作家们就必须将刘备的故事轻描淡写继续下去。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5)

刘备对自己的弟兄们仁义,对百姓仁爱,却也有“不守义”的一面。他曾经追随公孙瓒,追随陶谦,追随吕布,之后又追随曹操,袁绍,刘表,最终,刘备奉益州牧刘璋之邀自荆州赴川,结果与刘璋发生冲突,逼得刘璋臣服,占领益州,虽然是一隅之地,但也因此成为一方霸主。从刘备的表现来看,他不会屈从于任何人,也不会甘心成为一个将军,也不会向哪一方臣服,他都会“暂屈身”,这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三国演义》里,刘备总是以文质彬彬的姿态出现,好像从来没有发过脾气,他那谦逊的性格早就根深蒂固了。殊不知,刘备不过是罗贯中描绘的一个“十全十美”的帝王而已,而真实的刘备,则是一个温和而又暴戾的人物。“三顾茅庐”作为刘备仁义的典范,被后世广为称颂。《三国演义》就是以这种含糊不清的方式,将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征的过程,进行了艺术性的处理。在民间戏剧中也夸张地表现了这个故事。人们根据自己的理性想象力,为三顾茅屋的传说添油加醋,将它口口相传,只是因为人们对刘玄德这样的天才人物的钦佩。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6)

一名帝王,可以从心底里尊敬贤臣,从而招揽到更多的才子,获得更多的人心。刘备之所以有诸葛亮这样的好帮手,一方面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另一方面才是因为他的真诚。徐庶原在刘备麾下颇有威望,但是他的母亲被曹军俘虏,为了营救他的母亲,他只好告别刘备,去了曹操阵营。

徐庶事与刘备相处了这么长时间,刘备的军队他一清二楚,一旦投靠曹操,曹操肯定会对刘备产生极大的威胁。但刘备明知其中凶险,仍然给徐庶一个机会,让他去曹营,为他母亲尽一份孝心。由此可见,刘备实际上也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将“孝”作为第一要务,他不但是一名优秀的政治谋略者,而且还具备了一种学者的气质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7)

那么要说到刘备暴戾的一面就不得不提到张翼德“怒鞭督邮”,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再加上张飞这种莽撞和粗暴的举动,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但陈寿的《三国志》却记载的是刘备所为。《三国演义》是用来伪装刘皇叔的大度和仁德的,让他的好哥们张飞来当替罪羊,颠倒黑白,一个心地善良的刘备,一个正直鲁莽的张飞就这样跃然纸上。事实上,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一个人要有足够的气度,要有远见,要有谋略,要有勇气才能完成大事。刘备不仅能够在三国这个风雨飘摇、英雄豪杰的时代站稳脚跟,而且还能够完成三足鼎立的壮举,绝不会像罗贯中所描绘的“男版黛玉”那样软弱无力,他一定是一个有决断、有勇气、有胆识的人物。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学家们的评判重点在于他们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具有多大的正面影响,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品德,从而使刘备在学者眼中的形象和史料中的刘备有很大的不同。历代的文人都把刘备的事迹写入诗词之中,他们在追忆历史的过程中,又对刘备进行了一次再创作。唐朝吟诵刘备的诗词,多是把他和诸葛亮结合起来,强调他三思而后行,与孔明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谊,赞美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英雄豪杰。宋朝的刘备除了赞美他的才华外,还着重强调了他的皇族地位和对他的功绩。总体而言,刘备在唐、宋时期的诗词中表现出如下特征:一代贤君和汉室之光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8)

唐代是一个崇尚英雄主义的时代,科举的确立使得处在最末端的文人们有了一种通过学习发扬光大、建功立业的途经。而唐代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王朝,其国家实力之强盛,令其国民产生了极大的自信与自豪。因此,唐代的才子和豪杰都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理想。三国时代的英雄形象,就成了他们抒发豪情的媒介。每个唐代文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位欣赏和重用他的好皇帝,于是将刘备描述为诸葛亮的明君和伯乐,而刘备则成为了唐代文人心目中的渴求的明君。许多诗词中都写着,世间有才华之人,都希望能与诸葛孔明一样,遇到一个愿意三顾茅庐的绝世明君。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9)

至于宋代为什么要强调刘备这个并不太重要的皇族地位呢?因为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国家重文轻武,经常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却没有办法反抗,只好妥协,最后导致了国内的内乱。最后,北宋灭亡了,两位皇帝都被俘虏了,这让汉族蒙羞,也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痛苦。迁都南下以后,虽然中原的势力很大,但因为军力不足,始终未能如愿夺回城池,甚至还被金人所迫,江山沦陷,谋士横行,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蜀汉与宋,尤其是南宋,有着类似的历史背景:两国实力都不是很强大,但都想要重建自己的国家,因此,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以及“恢复汉室”的号召,有着独特的民族主义色彩。

另一民间创作的三国小说有《三国志平话》, 在《三国志平话》中弱化了刘备与关张之间的亲疏和对下属的信赖。《三国演义》一开始,就描写了刘,关,张三个人的桃园之交,但是文中的刘备在“义”上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力量。徐州土匪甚多,刘备遣关张二人缉拿匪徒,翼德性格冲动,误将侯成带到燕京。刘备气急了责怪张飞,甚至想将张飞带到徐州,以安抚吕布。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10)

对于关羽也是一样。徐州陷落,关羽被逼入曹,但他仍为刘皇叔牵肠挂肚,刘备却对关羽并无信心,说:“徐州已失,张飞生死未卜,关公也为曹操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也是一个凡人,他从来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说得“同病相怜”,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关羽投曹公,杀了严良文丑,刘备怕袁绍会对他不利,于是不顾赵云劝谏,急忙向袁绍求援。赵云见玄德非俗,定有一天会成为大人物,再加上他是高祖十六世的孙子,虽心中气愤但还是追赶了过来。两个人因为各自的目的而结盟,这种君臣之道,更加接近人性,更加的真实。

四个字评价刘备(儒雅又暴戾有情又无义)(11)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出身皇室,但他从小就在街头混饭吃,颇有心计,但也一直在韬光养晦。他是一个热爱人民,慷慨仁慈的人,从零开始,到最后坐稳了一隅,建立了蜀国。刘备的人生可谓是多姿多彩,虽是一名颇具争议的历史角色,但在历代史籍、学者的著述中,都能看到人们对“仁义之君”的喜爱。在历史上,刘备是一个既有感情又无义,兼具有儒雅和狂躁的统治者。在士大夫眼中,他是一名善于纳谏,得民心,与群臣亲如一家的贤明君主。在民间的传说话本里,他就是那个注定要救世的帝王。

参考文献:

《刘备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枭雄与明君——论刘备形象》

《传统文化与刘备形象的衍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