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

自古以来,人口问题便是重中之重。在古代,官府收纳赋税、征丁入伍、调派劳役、利用劳动力,都离不开对人口数量的统计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古代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从而对社会稳定贡献了突出力量。

古代户籍制度,这里需要明确它的含义。一般指古代政权对自己辖内的人口数量进行调查、登记并将之记录在册的行为。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1)

古代繁华的街市

这是三省六部制出现后,户部常用的一种管理制度。可见隋唐时期,古代户籍制度才正式完善。

一、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特点

户籍制度起源甚久,早在商代便已显端倪。从出土的甲骨文中可知,商代时已经出现专门登记人口的官职,称之为"登人"。商代以人丁为主,以满足自己对军队的需求。

而西周时期,户籍制度与田地相结合。当时奉行井田制,由周王分封给王族子弟和功勋之后。故而有资格被王册登记在案的,也只能是贵族。

这不难理解,毕竟在奴隶制社会,只有脱离奴籍的人,才有资格取名,从而被户籍薄记录在案。

当然,西周王朝还存在着介于贵族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后人将其称之为庶民。庶民想要生存下去,便必须向贵族出卖劳动力。

贵族拥有大片土地,他们自然不会亲身躬耕,故而将其租给庶民。庶民需要在贵族的封地内登记在册,后者才能根据人口与数量之间,进行田地分配。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2)

西周等级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走上争霸之路,对士兵数量要求颇多。在此情形之下,户籍制度也被诸侯们加以改进,将其与兵制联系在一起。这么做的目的,其一是方便诸侯及时抽调兵丁补充大军总量,其二也是防止人口迁徙与流动。

秦朝一统之后,将天下划为三十六郡。郡以下是县、乡、里等,分别设置相应长官管理人口,并对其登记造册。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如此一来,古代户籍制度便正式确立而来。不过,户籍制度真正完善还在隋唐宋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开创性地发明了"黄册"与"鱼鳞册"制度。其中"黄册"是为登记人口,而"鱼鳞册"是为登记土地。

可见在明代时,户籍初步与土地隔离开来,从而演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制度。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3)

汉高帝刘邦也曾担任过亭长

二、古代户籍制度的内质特点

上述可见,古代户籍制度从出现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从古代户籍演变历程来看,它大都是为了维护古代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故而它的发展与演变,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而它存在的本质特点,却始终被古代统治阶级延续下来,成为维护稳定和禁锢人口的工具。

(一)地域控制与固定

从户籍制度产生之一的原因入手,古代朝廷并不支持和鼓励人口进行大规模流动和迁徙。古代经济体制,是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在特定范围之内,他们只会牢牢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这就为制约人口流动提供了一定客观条件。因此明代之前的户籍制度,总会将土地和户主之间牢牢绑定在一起。

放弃户口,便意味着放弃土地,放弃原本安定的生活。如此一来,以安居乐业为首要目标的百姓便会自发抵触人口流动。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4)

古人农耕时场景塑像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东汉中后期以来,中小地主阶级的豪族世家在崛起过程,是伴随着无数贫农失去自家的土地。因此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社会上的人口流动与迁徙现象最为严重。户籍制度也因此遭到破坏,当时唯有门阀世家才有能力修建家谱。

纵观汉末以来的不少起义军,其多半也是流民出身。地方军阀能趁机扩大,便离不开流民的加入。如曹操入主兖州,收编三十万青州兵;益州牧刘焉也如法炮制,收拢三辅、南阳等地的流民组建成东州兵,从而如愿坐稳益州之主的位子。

由此可见,将人口与土地控制在特定地域上,是古代朝廷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统治地位做出的有效保障。

但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统治者施行严苛的户籍制度,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口流动,但此举也让各地之间的经济无法得到流通,从而致使经济体量无法做出突破。

值得肯定的是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为适应这一现象,统治者又特意推出临时户籍制度,地方官府会给每一位外来人员颁发"临时身份证",方便他们能享有与市民同样的权力与义务。

待到他们出城之后,临时户籍便会当即销毁。可见宋代经济繁荣的一个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它开明包容的社会制度。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5)

北宋繁华盛景

(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古代户籍制度确立,也不仅仅是朝廷为了控制人口。实际上,户籍制度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政策结合在一起使用。

在土地方面,官府可以牢牢把握辖内土地开垦与收成明细,以方便朝廷进行征收赋税;

在军事方面,朝廷需要补充兵丁时,往往也需要根据户籍信息进行统一调配。

另外,户籍制度也对社会治安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对在逃犯人来说,户籍制度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使其无处藏身。

(三)世袭与等级性质

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这显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奴隶制社会中的世袭制度,也在封建社会中留有遗存。不少功臣一经过封爵,便能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如此一来,户籍制度自然会区分出等级。纵观封建社会,即便是开明包容的唐代,也将天下分为"贱民"与"良人"。

而这两个阶层之间,又存在着深深的门第观念。在古代历史上,也不乏出现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6)

明代黄册专门登记户籍信息

所谓特权户种,一般多指贵族和功勋之后。他们即便不通过科举考试,也有进入仕途的机会。除此之外,特权户种还能免除差役、减免刑罚和税收。

民籍户种主要指一般平民,如商户、匠人、手工业者等职业,都是社会繁荣的中坚力量。他们享有一定市民权力,但也同样要承担相应任务。

贱籍户种,包括军户、丐户、乐户等,这是因为古人将戏子、乞丐划分为下三流人群。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仅低于平民,而且还不见出头之路。没有特殊际遇,一般贱籍很难改变自己的出身。

前面还提到,户籍制度还具有世袭性。贵族、平民与贱民之间,往往不会通婚,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更是户籍制度对他们的约束。贵族户籍的后代,自然也是贵族阶级;而反观贱民后代,也只能是贱民。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7)

古代戏人地位低下

唯独在朝代更迭、政权起伏之际,出身寒微的贱民才能通过获取军功,来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可见古人投身行伍,也多受到户籍制度的催化作用。

三、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出于户籍制度的几个内质特点,它也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古代封建社会始终以小农经济为主体。户籍制度有效限制了人口流动,使得百姓家家户户更加向往安居乐业,这也导致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而对社会制度来说,城市与乡下也逐渐分出明显派系。早在上古时期,便有"君子居国,小人居野"。住在城镇当中的市民阶层,与住在郊外的农民阶层,彼此之间有着明显鸿沟。

究其原因,这很有可能受到户籍制度中等级性质的潜移默化。

古代户籍制度的意义(古代户籍重要性)(8)

古代市民的闲暇志趣

当然,户籍制度自然还有其积极影响,否则它也不能延续上千年。从宏观角度入手,尽管户籍制度是皇帝维护自身地位的有效保障,但它的确为社会提供了极为稳定的政治、经济与治安基础。

通过户籍制度每年的变化,国家也可以站在宏观角度调整政策,社会经济能稳步发展,也是得益于此。最关键的还在于,地方势力得到遏制,这也间接遏制了有可能发生的局部割据战争。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反面例子来看,户籍制度也是与战争相互对立的,它也是时代和平的一种象征。


参考文献:

《史记》

《尚书》

《诗经》

《汉书》

《后汉书》

《唐会要》

《新唐书》

《后湖志》

《大唐六典》

《二年律令》

《西汉会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